学中医养生是如此简单!
关注天道御物 洞察时局变易
前言: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上医治国:
真正的上医是具备了治国的能力。
能通晓天、地、人三才,能平调阴阳,精通五行。
能利用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天时,使“正气内存,御邪于外”。
他们的本事是有济世之心与济世之才,以拯救别人为已任,定是医德高尚之人。
中医治人:
则是如何修身养性,调五味,调心态,戒欲念,炼身体。达到“邪不可干”。
他们的本事是能预防疾病,能预知疾病。
下医治病:
则是当人已经被邪侵入生病了。
中医生通过四诊、八纲辩证分析,进行治疗,用中医方子与药物进行治病。
一:望、闻、问、切,医者四字纲领。
经言: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中医四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
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
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1;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
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
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
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
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
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
注: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
解释就是:
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
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
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
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
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
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
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
比如近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
舌头边沿,反映的是心脏问题,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
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胃养脾。
望五官知五脏
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口;(脾)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与脾胃相关。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些脾胃问题。
比如,
嘴唇发乌,可能是脾胃虚寒。
嘴唇颜色过红,可能是脾胃有火。
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体内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脾胃功能低下等问题。
如果口角溃烂,可能是脾胃过热所致。
鼻子;(肺)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故与肺相关。
如果鼻子看起来很红,可能是肺热所致,也可能是内火旺盛所致。
鼻子出血或异常干燥,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
眼睛;(肝)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所谓'肝开窍于目',眼睛与肝脏密切关联,得了肝病就会表现在眼睛上,出现双目发黄、两个眼角发青。
眼睛看不清东西,可能与肝血不足有关。
如果出现眼睛发红发胀的情况,可能与体内肝火旺盛有关。
如果眼睛发干,可能是阴血不足所致。
耳朵;(肾)是听觉器官,《黄帝内经》'肾开窍于耳',因而得肾病的人会出现耳聋、耳鸣症状,反之,如果听力敏锐,说明肾器官较好。
舌头;(心)是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
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
如果出现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环不好。
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与饮食和心情都有关。
有些心脏疾病还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除了五官,眉间印堂、颧骨之下、鼻子两旁、人中处的颜色变化也会预示着身体问题。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2,问诊,
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2,切诊,
切诊,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二:中医辨证公式
中医辨症公式,你背下来也能看病了。
神
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
精神好+双眼有神+对答自如=得神
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少神
呆滞+郑声+意识模糊=失神
狂乱+昏倒=失神
久病+好转现象+面色红妆+索食=假神临终
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中风半身不遂
既往病史+突然倒地+抽搐+双目上视=痫
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渐进发病+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中经络
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中脏腑
风
恶寒+发热+类感冒象=表症
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风寒
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风热
畏风+多汗+头痛=伤风
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亡阳
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亡阴
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迟=阳虚
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阴虚
气
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
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
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气滞
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气闭
血
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
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血瘀
出血+舌绛+脉数+紫疹=血热
冷痛+麻木+暖后减轻+局部青紫+面唇淡紫=血寒
干+渴+瘦+脉细=津亏
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
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症
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内湿
气血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虚+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气虚=气随津脱
内湿+气虚=气滞津停
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
痰症+瘀症+长病程=痰瘀互结
心
心悸+气虚=心气虚
心悸+阳虚+气虚=心阳虚
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心阳暴脱
血虚+心悸=心血虚
阴虚+心悸=心阴虚
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心脉痹阻
呆+闷+郁+痰+昏=痰蒙心窍
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心火亢盛
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肠实热
补充,
淋+漓+涩+痛=尿路刺激征
肺
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肺气虚
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肺阴虚
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风燥犯肺
久咳+寒水征+喘息=寒饮阻肺
高烧+喘咳+黄色痰涕=痰热壅肺
肠
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大肠湿热
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肠热腑实
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肠燥津亏
久泻+阳虚+水样便=大肠虚寒
脾胃
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气虚+长病程=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长病程+阳虚征=脾(胃)阳虚
坠胀感+内脏下垂+气虚征=脾虚气陷
出血+气虚+慢性加重=脾不统血
内湿+食欲不振+轻微阳虚征=寒湿困脾
胀闷+口苦+湿热征=湿热蕴脾
胃
胃隐痛+干呕+胃不爽+时轻时重+饥不多食+食后缓解=胃阴虚
胃剧痛+蜷缩+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寒凝胃脘
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龈痛史=胃火炽盛
赴宴史+嗳气酸腐+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食滞胃脘
胃腹胀痛+走窜痛+排气缓解+受情绪影响=胃脘气滞
肝胆
筋手目失养+血虚+月经少=肝血虚
筋目失养+阴虚+热病后期=肝阴虚
郁+喜怒无常+气滞征+经期不按时=肝郁气滞
肝郁病史+火热征=久郁化火
头晕+胀痛+急躁+胁痛+火热征=肝火炽盛
肝阴虚+眩晕+胀痛+中老年+轻微肝火炽盛象=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病史+肌肉神经症状=肝阳化风
高烧+小儿+抽风样症状=热极生风
肝阴虚病史+手足震颤=阴虚生风
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血虚生风
小腹痛+睾丸痛+得暖缓解+脉紧=寒凝肝脉
外阴湿热征+口苦厌油+发黄=肝胆湿热
易惊+失眠+眩晕+口苦=胆郁痰扰
肾
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阳虚=肾阳虚
酸软+头晕+性功能亢进+阴虚+月经少=肾阴虚
先天发育障碍+性功能下降=肾精不足
肾虚征+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肾气不固
肾阳虚+水停+下身=肾虚水泛
喘咳+肾虚+长期慢性病史=肾不纳气
淋+漓+涩+痛+湿热=膀胱湿热
心
肾阴虚+心阴虚-心悸=心肾不交
脾气虚+心血虚=心脾两虚
心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
心气虚+肺气虚=心肺气虚
心血虚+肝血虚=心肝血虚
脾气虚+喘咳无力+长病程=肺脾气虚
肺阴虚+肾阴虚=肺肾阴虚
肝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
肝火炽盛病史+肺热咳喘=肝火犯肺
肝郁病史+脾虚征=肝郁乘脾
气滞+胀痛+胃不适+情绪影响=肝胃不和
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记住了上面的内容,你也可以去救死扶伤了。
三:如何调理五脏
1.养肝;
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切记)晚上吃为好。
2.养心;
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3.养脾;
最好的食物: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在西方的医学界把黄豆列为劣等蛋白,认为黄豆的蛋白质很难吸收,这个观点只适合西方,对中国人来说,黄豆是非常优质的蛋白质,原因是西方很少吃大米,而中国人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什么时候吃都好。
4.养肺;
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别是大白萝卜,白萝卜只有生吃才能养肺,切记。什么时候吃都好。
5.养肾;
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别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四:味道和五脏的关系
1. 酸养肝,
但是过酸则伤肝。如醋酸,每天吃点酸作料就好,不要多吃。
2. 苦养心,
苦味的食物可以泄心火,特别是苦瓜。
3. 甘养脾,
甜味的食品养脾,比如各式各样的水果。
4. 辛伤肺,
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离不开辣椒,则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5. 咸养肾,
盐是养肾的,但是过咸则伤肾,每天吃盐控制在6g以内就好。
《瘟疫论》是告诉我们如何预防和治疗瘟疫病毒的。
《伤寒论》是告诉我们生了病,怎么治疗开方的。
《黄帝内经》是告诉我们怎样合道健康生活不生病的。
《道德经》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拥有秦始皇梦寐以求的长生久视之道。
。。。。。。
学中医并不难,难得的是你潜心学习的勇气。
只有对我们民族血统自信的人,才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只有对我们圣贤典籍自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
只有对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只有对我们中国未来自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明白四达的人。
只有对我们华夏文明自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薪火相传的中国人。
只有对我们炎黄子孙自信的人,才有资格得到《道德经》这把打开天地玄牝之门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