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痢疾(百家汇编)

​   ⊙ 下痢后重: 徐灵胎《伤寒类方》白头翁注云: 凡下垂者,皆属于热。按:《金匮要略》云: 小肠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是则下重不专属于热矣, 特热证较多, 当察脉证治之, 不可执一。

阳明主阖,故其病为胃家实。太阴主开,故其病为自利。胃家实者, 是胃液燥竭也,故必渴, 药用栀豉、白虎、人参、竹叶、石膏、承气等, 以存津为主。自利者, 是脾脏寒湿也, 故不渴,药用理中、四逆等温中为主。

《伤寒论》桃花汤证, 或以为寒,或以为热, 或以为寒热不调, 或以为先热后寒, 持论不一, 独沈棣怀《医学三书论》至为详确,备录之。阳病下利,便脓血, 协热也。阴病下利,便脓血,下焦不约而里热也。与桃花汤固下散寒, 成氏此注深合仲景之旨。盖少阴传经阴病, 病于少阴之经, 实结于胃,少阴直中之寒证, 病在本脏,下焦虚寒失闭藏之职, 故用温补以散里寒而固肠胃。《准绳》反以成氏释里寒为非, 岂不思热而用固肠收涩之剂, 则热何由去耶?吴缓谓此症三阳传来,纯是热病,赤石脂性寒,假干姜以从治之。彼盖见血为热,不知有形之血, 必赖无形之气以固之,下焦虚寒不能固血,非温补不能助阳以摄阴, 何必阳病热而始便脓血哉?赤石脂性温, 丹溪、东垣皆云,然吴缓何据而谓其寒? 喻昌颇知仲景救阳之意,而于此条亦以为热证, 乃云滑脱即不可用寒药, 何以仲景于自下利者, 多用黄芩、黄连耶? 白头翁又何为耶?其注支离矛盾, 学者当细详之。

[以湉按:下利热多寒少, 其辨少阴寒利之法, 汪苓友《伤寒辨证广注》言之最悉,附录于此少阴里寒, 便脓血, 色必黯而不鲜, 乃肾受寒湿之邪, 水谷之津液为其凝泣, 酝酿于肠胃之中, 而为脓血, 非若火性急速而色鲜明, 盖冰气静而腹喜就温, 欲得手按之而腹痛乃止。]《冷庐医话·卷三·伤寒·85页》

⊙《圣济总录》治赤白痢, 用黑豆半升,炒去皮,为末四合,甘草一两,绵裹,入湖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

《洪氏集验方》治脚肿,用黑豆、甘草煎汤服之。

《寿亲养老新书》治老人小儿冬月诸热,用大黑豆三升洗净,甘草三两细锉,水六升,煮令烂熟,时时与三五十颗与食之,汁亦可服。

治瘟疫浮肿及大头瘟,用黑豆二合炒熟,炙草二寸,水二碗煎汤,时时呷之,即所谓靖康异人方也。靖康二年,京师大疫,有异人书此方。

吴晓钲《活人一术》云:解丹药毒,以黑豆、甘草煎汤饮之。此方之用甚广,皆取其解毒清热,刘松峰云:甘草炙则带补。宜用生者,信然。《冷庐医话·杂方·180页》

⊙  肠红血痢: 休宁汪生作云:年甫成童,忽患肠红,晨起必大下一次,血多粪少,阅两月余,日渐消瘦,有人传方,白木耳水煮淡食,日食一钱,未皮一两全愈。药苟对症,何必以多为贵哉?《冷庐医话··杂方·183页》

⊙ 苦参子治休息痢:

鸦胆子治休息痢, 歙《程杏轩文囿医案》甚称其功效, 用三十粒去壳取仁,外包龙眼肉捻丸,每晨米汤送下一二服,或三四服即愈。此药味大苦而寒,力能至大肠曲折之处, 搜逐湿热,《本草》不载,见于《幼幼集成》,称为至圣丹,即苦参子也,药肆多有之。吾里名医张云寰先生李瀛,亦尝以此方传人,吾母周太孺人,喜施方药,以治休息痢,无不应验,兼治肠风便血, 凡热痢色赤, 久不愈者,亦可治, 惟虚寒下痢忌之。

[炳章按]:苦参子仁治肠热便血,及热痢久不愈,余亦治验多人,惟余用每次十四粒,龙眼肉七枚,分包吞服,两服即愈。《冷庐医话·200页》

⊙ 山楂可治痢: 取生山楂30~50克,水煎加食糖适量。每次少则服150毫升,多则可服500毫升。一般1次即可止痛止泻。

孕妇慎用,泻止则停服。

【功效】: 温脏止痛、止泻,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腹泻及菌痢均有奇效。

【引自】(《四川中医·1990年第12期·单味中药治病大全》)

《小方子治大病全书·第二节·毒菌痢疾·10页》

⊙ 蒲公英治痢: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治痢方,黄花地丁,取自然汁酒盏,加蜂蜜少许,服之神效”。 治痢疾古来诸本草所未及,则又补本草书之缺矣。

余治腮腺病,十之八九取蒲公英,尤其是对混合瘤、腺瘤、慢性腮腺炎等更非用不可。深符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所谓:“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学说。但笔者取用以治腮腺病的见解,认为蒲公英主治乳腺炎,因有排泄乳汁作用,那么畅通腮体的分泌,岂非理出一轨吗?《干望祖医话·方药·蒲公英·270页》

⊙ 脾胃虚寒之久泻久泻: 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用鸟梅丸去黄连、黄柏, 干姜须用15~30克, 浓煎频服, 每能应手取效在临症实践中,投药固然不可孟浪从事, 但在一定情况下, 如果病重药轻, 则不足以胜病。欲起千钧之石,必须有千钧之力; 如果用药轻描淡写,岂能力挽沉疴!

据报道,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治一慢性肾衰患者,开始每剂用附子30克,症状无改善,附子重用至90克时,始获疗效,说明“病重药重,则病当之”。

笔者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会,治疗乙肝、肾炎等慢性疾病,黄芪用量达90克,当归用量达30克,往往应手取效。

《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不传之秘是药量·168页》

⊙ 蜜蜡柿饼煎治疗久泄脱肛:

赵某,男,57岁,2001年11月来诊。患慢性肠炎十余年,每日登圊作稀溏便五六行,便中时杂有赤白粘冻状若痢疾,(但西医作粪便检查未发现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纤维结肠镜提示为:见粘膜充血、水肿,有糜烂出血。)且便后必肛脱,往以手纳之良久方能回归原位,患者苦不堪言。刻下:时腹痛肠呜,食少纳呆,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嘱用:干柿饼一枚(重约50-80克),去蒂,将柿饼置于锅内烘热,加蜜蜡一块(重约20克),烊化煎至如荷包蛋状,乘热食之。每日吃一二只。患者遵上方服用二十余天后,复诊谓腹泄大减,肠脱亦收。病家见疗效显著,而信心大增,坚持本法达半年之久,久泄脱肛遂告痊愈,随访三年未见复发。始此,余每遇脱肛或久泄之不痊者,恒用此法处治,皆获良效。

按:脾胃居中焦,与胃相合,为后天之本也。若脾失健运则水聚为湿,谷停为滞,清浊相干,水走肠间而发为泄泻。且湿浊久停,腑之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壅滞,腐败肠中气血致便泄赤百粘冻,此“状若痢疾”之源尔。况泄泻日久,脾肾气虚下陷,气陷不固,大肠因而滑脱,故见脱肛。脾虚不化水谷精微,脾又居中央而溉四旁,四肢失给养之滋,故肢体乏力。

观前医处方用药,或用补中益气汤或用真人养脏汤等,以升举中气,补虚温中,涩肠固脱为大法,法则虽备,然“乱世用重典”,奈何病家脾胃已虚极疲惫,安能再受药石之苦!故用食疗之品,口味怡人而更可为王道之剂,候胃气之来复而瘳顽疾也,此亦师古法"轻舟速行"之意也。

蜜蜡柿饼煎本为民间验方,昔沪上名医张赞臣先生曾有一则医话云:“余幼年体弱多病,某年秋患赤白痢剧,时余年方八龄耳。利下日夜数十行,诸药罔效,迁延四十余日不能愈。每登圊,肛翻直肠脱出达一、二寸。此痛苦岂是常人所知。及余成年则闻先慈道及此病经过,应用民间验方获愈。” 经赞臣先生详述此方制备,以亲身之实,嘉惠众生,知“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言,所传不虚也。

考蜜蜡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曰:“味甘,微温。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金创。益气,不饥,耐寒。生山谷。”《玉篇》云:“蜡,蜜滓。”陶弘景云:“白蜡生于蜜中,故谓蜜蜡。”时珍曰:“蜜成于蜡,而万物之至味,莫甘于蜜,莫淡于蜡,得非厚于此必薄于彼耶?蜜之气味俱厚,属于阴也,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属乎阳也,故养胃。厚者味甘,而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薄者味淡,而性啬质坚,故止泄痢。”故以蜜蜡治泄痢虽属单方,其文献有据也。且久痢久泻者,其本均为“湿浊不清,脾胃亏虚,”此“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也,因而此方不但久泄脱肛可用,久痢脱肛用之亦为正途也。

考柿饼者,时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主“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厚肠,健脾胃气。”且柿性寒,味甘涩,甘能益气血补虚,寒能胜热清邪。又大肠者,为肺之合,而为胃之子,故以之配合蜜蜡煎饼服之,使脏气清而湿浊除;腑病蠲而泄痢自愈,其理旨在斯乎!

《剑胆琴心是中医·中医的境界·169页》

⊙ 痢疾:  又如一男子,年将五十,夏秋闻得痢疾,月余服药而少愈,秽积已,但尽糟粕,不食,昼夜五六次入厕,兼脱肛不安,又半月,诸药不效。虞搏用祖传验方,用池塘中鳖一个,多用生姜米鞴作羹,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盐酱煮熟,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自此实矣,肛门亦收而不脱(见《医学正传·痢》)。这一生动的记述,充分说明了单方验方治病确能出奇制胜。《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博釆单方、验方·154页》

⊙ 赤白痢:(下痢黏冻脓血,赤自相杂),煮服苦荬根。《本草纲目·苦菜·298页》

⊙ 酸石榴治泄泻: 门生高如璧之父,曾向愚问治泄泻方,语以酸石榴连皮捣烂,煮服甚效。后岁值壬寅,霍乱盛行,有甫受其病泄泻者,彼与以服酸石榴方,泄泻止而病亦遂愈。盖霍乱之上吐下泻,原系肝木挟外感之毒克伐脾胃,乃当其病势犹未横恣,急以酸石榴敛戢肝木,使不至助邪为虐致吐泻不已,则元气不漓,自可以抗御毒菌,况酸石榴之味至酸,原有消除毒菌之力乎(凡味之至酸者,皆善消)?古方治霍乱多用木瓜,取其酸能敛肝也,酸石榴之酸远胜木瓜,是以有效也。

石榴∶有酸、甜二种,以酸者为石榴之正味,故入药必须酸者。其性微凉,能敛戢肝火,保合肺气,为治气虚不摄肺劳喘嗽之要药。又为治肝虚风动相火浮越之要药。若连皮捣烂煮汤饮之,又善治大便滑泻、小便不禁、久痢不止、女子崩带,以其皮中之液最涩,故有种种诸效也。

邻村张氏妇,年过四旬,素息肺劳喘嗽,夜不安枕者已数年矣。无论服何药皆无效验。一晚偶食酸石榴,觉夜间喘嗽稍轻,从此每晚服之,其喘嗽日轻,一连服过三月,竟脱然无累矣。《参.石榴解》

⊙ 肠风泻血,并血痢、热痢: 苦参炒,待烟出为末,米饮下。一方,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寿世保元·卷十·苦参治验》

⊙ 痢疾初得者,用山楂一两,红白蔗糖各五钱,好毛尖茶叶钱半,将山楂煎汤,冲糖与茶叶在盖碗中,浸片时,饮之即愈。

附∶《本草纲目》山楂后载有两方∶一方治肠风下血,若用凉药、热药、补脾药俱不效者,独用干山楂为末,艾叶煎汤调下,应手即愈;一方治痘疹干黑危困者,用山楂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按∶此二方皆有效验,故附载之。《参·山楂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