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真热里假寒的白虎汤证

第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本条文是千古迷团,尊经派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对的,错简派认为肯定错了,应该是“表有寒,里有热”,还有调和派,认为“寒就是邪”,或者“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是对的,但不是“白虎汤主之”,而是治疗戴阳证的白通汤。注家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得不可开交。
在寒热辩证中有一种特殊的辨证,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我们最容易接受里真热外假寒证,或里真寒外假热证,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就是里真热外假寒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凊谷者,四逆汤主之”就是里真寒外假热证。
其实本条描述的是个特殊的真热假寒证,没有人规定,真热假寒证必须是里真热外假寒,为什么不可以是外真热里假寒呢?与表寒里热的白虎汤证相反,还有表热里寒的白虎汤证?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有表假热里真寒的四逆汤证,也可以有表真热里假寒的白虎汤证,接下来就是寻找证据而已。
一、理论依据
“伤寒脉浮滑”,参《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浮脉与滑脉都是阳脉。浮为在外,滑主痰饮、食滞、实热,参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脉滑就是热厥的辩证要点,主里有热,那么,脉浮滑就是由里往外热,能量向外透发的阳明病。白虎汤不但可以清里热,也可以解表,伤寒大家张锡纯用大量医案证实,石膏有解表的作用。
“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千古争议都在这句话上,脉象上显示表里皆热,从何而来的“里有寒”?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表真热成立,只需要找到里假寒的症状就行。
二、医案依据
以下三则医案全部来自爱爱医平台2007年刊载的一篇文章“白虎汤证里有寒刍议”。
案一、程杏轩医案:汪氏妇患热病,壮热不退,目赤唇干,舌黑起刺,便闭溲赤。诊脉弦数有力,应用清剂无疑。试问:“渴乎?”曰:“不甚渴,惟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如此热证,当渴饮水,何反嗜饮热汤?若以此一端而从阴治,似乎不可。偶亿律云,二罪俱犯,以重者论。今脉证均属阳热,乌可以喜饮沸汤一事为疑。先与小白汤,病状仿佛。知其药不胜病,乃进大剂白虎汤,石膏重用四两。因其胃热上冲,呕恶不食,更加芦根、竹茹为引。另取元明粉蜜拌涂舌,以润其燥。如此寒凉叠进,阅十四朝,始得热退神情,便通舌润。程杏轩治疗的这位妇女,一派白虎汤热象,但独处藏奸,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白虎汤证喜饮冰水,四逆汤证喜饮热水,在本案中,“壮热不退,目赤唇干,舌黑起刺”就是外真热,“喜饮沸汤,数口稍凉,即不思饮”就是里假寒,如果以四逆汤治之,恐以方杀人。
案二、王孟英医案卷二记载了一则“暑热稽肺”案,“石诵羲,夏杪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尿赤,间有谵语”。“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显然是“脉浮滑”,“热甚于夜”是“此以表有热”。王孟英欲予白虎汤治之,患者见有石膏,坚辞不受,说:“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胸中但觉一团冷气,必须喝热水,此为“里有寒”之象。
案三、近代伤寒大师张锡纯也有一则类似医案,“同邑友人毛仙阁之三哲嗣印棠,年三十二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此人病后的特点是“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此亦为“里有寒”之象,“愚舍证从脉,为开大剂白虎汤方,因其素有痰饮,加清半夏数钱”。也是以白虎汤治之而愈。
“白虎汤主之”,这种特殊的表热里寒证,表热是真,里寒是假,白虎汤治之。那么,这种里寒是怎么形成的呢?王孟英说:“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辗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固宜”。患者素有痰饮,又感热邪,气机受阻,或者热邪灼伤津液,炼液成痰,阻遏气机,不能自如的升降出入,导致出现里假寒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自然气机调畅,不治寒而寒自消。
康平本作“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没有讲表里寒热,没有讲寒热真假,就是抓住一点,“脉浮滑”,纵你有千般变化,幻化出种种假寒之证,我自主意一条,白虎汤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