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瘤
痔疮、瘤
<徐评外科正宗校注>
<外科正宗>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江苏南通人陈实功(1555-1636年)先生根据自己40余年的临床经验,撰写而成,并于1617年刊行问世的一部中医外科专箸。
<徐评外科正宗>是清初名医江苏吴江人徐灵胎(1693-1771年)在读<外科正宗>时的点评和批语。书眉或行间有圈、有点,有赞、有批,有叫好、有痛骂,好似在批阅自已学生的作业。这书便称为徐评。
清咸丰年间浙江海宁人许楣(1797-1870年)、许梿(1787-1862年)弟兄以徐评为主,参阅<外科证治全生集>,将<外科正宗>各条顺文删改、厘订体例、商榷案语、往复辨论,在桐乡陆以湉(<冷庐医话>作者)、钱塘王孟英(<温热经纬>作者)等人的支持下,经蔣光焴校刊下,于1860年初刻问世的是<校正外科正宗>。
<徐评外科正宗校注>是当代常熟人戴祖铭先生的大作。戴兄是我同窗,1958年9月他从江苏常熟、我从浦东奉贤(当时归属苏州专区)共同夸入苏州中医专科学校。但同校不同班,交往不多,过从不密。1997年在苏州举办的第二次同学聚会(第一次我没参加)上,我们微笑致意,握手问候,感情倍增。2002年7月,收到了他馈赠给我的<徐评外科正宗校注>。该书为中医古藉校注释译丛书之一,由学苑出版社1997年10出版发行的。
我的母校一一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创始于1958年,活奔活跳地在苏州市王天井巷花驳岸6号生存了4年便关闭了,又喘息了1年(办理我们将一年自费实习的医院证明掉换毕业证书),便寿寝正终了,所以名不见经传。然而就像花驳岸6号一样,虽在小巷里,外表一般般,其实他是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府邸,里面重楼叠阁、画栋雕梁、花园假山,一大天地。小小的苏州中医学校专学似乎是个草台班子,寿命也短。但上专业课的老师都是苏州市里中西医的名角,在他们的调教下,出戴祖铭学兄这样的人材是不足为怪的。
我是<徐评外科正宗校注>一书真正的受益者之一,是书中一张治疗痔疮的单方,让我的内痔痛止痔消,至今没有复发(2007年4月24日博文<开卷有益>)。我将此方推荐给有内痔的病友们,反馈的信息除了效果很好外,还有皺着眉头说“太麻烦”的。治疗不在于手段的麻烦,有好的效果即可、不复发更妙!
我是带着如今的目光去看<徐评外科正宗校注>的,在没有解剖、生理、病理、细菌学、药理药……等现代医学知识的明清时代,中医外科是怎么识病和治病的。我认为这个方法很好,有时你为会心一笑;有时你在古人的实在中得到启发。举个例子,该书卷六.瘿瘤论第三十.瘿瘤治验例中:“一妇人及一女子,耳后发际下一寸,各生一瘤,半年余渐大,用针破之,先出脂粉,后出头发数根,徐曰:奇症。长约二尺余,齐根剪断,出血少许,俱用插药数日,化出内膜而愈。以此观之,知有发瘤”。这个瘿瘤不是甲状腺腺瘤,应该是个皮下脂肪瘤,“先出脂粉”便是证明。虽在发际下一寸,发穿进去很有可能,进而不出,半年长成二尺余完全有可能的。说其发瘤,便是附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左脸耳前长了个脂肪瘤,状似大枣,有碍观展,好多人劝我开掉拉倒。我不但怕痛,更怕其囊壁一旦没有割尽,此处重砌炉灶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一直拖着。
1995年11年15日晚上,为大女儿18日婚宴事,黄昏骑自行車去找人。天黑,路又不熟,车从二尺高的平台上翻下,左脸着地地,瘤破脂混着血而出。稍加包扎后,第二天请我院中医外科姜建军大夫诊治。他说:给你下根药线,把“瘤根”除掉。虽然大女儿婚宴上,我脸上贴着一块小纱布,可后來竟然不留下一丝疤痕。所以,我对陈实功“俱用插药数日”的描述,好像把我穿越了进去。
受启发的是如果谁脸上长个脂肪瘤,“用针破之,先出脂粉”再“惧用插药数日”的中医治疗,或许是受人欢迎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中医少得连找也找不到。更成问题的是虽然找到了医生,那药线头上仅一点点的药,更难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