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王大凡瓷板画”的朋友必看,教你鉴别王大凡瓷板画的真正价值!
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艺术生涯,自甘淡泊,陶工事业,首重精勤”是王大凡先生一生对陶瓷 艺术追求的写照。王大凡先生是一位技艺全面、功底深厚、修养良好、德高望重的陶艺家,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陶瓷文人画家,其作品隽雅飘逸、深稳厚重,为陶瓷美学增添了新的审美内涵,为陶瓷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途径,提高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王大凡少年拜王晓棠大师为师,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擅长陶瓷人物画,兼写山水、花鸟。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 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 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 牌得主。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本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自己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突出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
王大凡用笔用线非常的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用笔画人物画的最 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