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论讲的是什么?

中医把风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百病风为长,这个风到底是什么含义?它也是与乙酰胆碱作用相关的,本文为你揭示。本文以能量交换原理为基础,具体参见前期文章。

中医里的风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五运六气的风,一个是风论的风。其中五运六气的风,就代表蒸发降温,这个特点是有风则寒,无风则热,外界的风飘忽不定,一会有一会儿无,造成能量交换的特殊性,人体根据体感温度情况不断变化,体感温度的无常,很可能造成人体寒热转换不利,这里首先攻击的就是运动著称的胆碱能神经系统。人若无法跟上外界能量环境的变化,很可能造成疾病,也就是,内部寒冷状态遇到风吹降温将会更寒,内部高热遇到无风闷热,将会更热,都会增强效应,这就会提高人体的负担,就好比高血压又加压。

而作为风论的风,是人体自身产的风,这个风就是飘忽不定的意思,根据肝的属性、物质特点、能量交换分析,这个风指的就是乙酰胆碱的高波动性,西医称乙酰胆碱具备易失活性,这是一个意思,就是不稳定的特点,这是生命运动性的基础保证。

外部风有风则冷、无风则热的特点,乙酰胆碱相当于中医的木, “木”生“风”是乙酰胆碱的波动,在不同酸碱体质下,它的状态是不同的,偏碱性则热(胆碱酯酶升高),偏酸性则寒(乳酸、谷氨酸等),乙酰胆碱效能升高,内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如果乙酰胆碱聚集不动(类似痉挛,就是酸碱转换失常),内则不通,外不得泄(意思运动能失常)。如果热化,辐射能增强,入阳明经(热能体系),增加热能。如果寒化,运动能后,乳酸增强及乙酰胆碱聚集,不能及时排除。将“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作为风府的延髓属于中间控制节点,是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的结构,处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转换位置,更加敏感和波动的性质。而乙酰胆碱供应在脊神经的节前神经,都属于风的控制范围,另外脊神经节也属于乙酰胆碱的控制区,这契合了内经风论的“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的说法。

这里风就代表能量体系紊乱,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也就是说它表现的不是或寒或热,而是寒热错杂,变化快,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运动性出汗,天气冷也能出汗。

这种运动性质,代表着能量体系的紊乱。常因局部的运动而导致生物电流转失常,导致其他组织结构性的破坏,较中风,这是又一个特点。这就是风论。一个特殊的能量病因。而中风多属于胆碱解DNA螺旋有关,对能量结构的破坏作用。例如脱髓鞘病。

以此来看,乙酰胆碱就是人体能量的调节中枢,中医对药物的能量属性到了精确的地步,例如黄连黄芩苦寒,这个苦寒很容易理解为苦性的寒,实际上是错误的,黄连黄芩是苦加寒,这个苦代表胆碱,可以增强辐射能,这个寒是针对热能和生物电能而言,黄芩黄连就具备清热能、肾上腺素能的能力,单纯性的提高胆碱性热能,黄连的碱促进辐射能。推而广之,我划分的石性离子为热能体系,其中石膏辛寒,辛在硫,寒在钙,所以这个定性非常准确。

这就是中医的风,人体能量运动的核心就是肝胆,它涉及运转体系,和能量循环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