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八章:上善如水不争无尤 2024-07-31 07:44:53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八章(无为篇第四章)上善如水 不争无尤(原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注解】1、上善若水:具备上善、上德之人如同水一样。上,最。2、处众人之所恶:所恶,处在别人不能处的地方。3、几于道:几,接近;接近于道。4、居善地:无处不在。何为善地,有需要地方都能到达。沙漠里有绿色,就会有水。绿色代表着生命存在的形态。道无处不在,水无处不在。5、心善渊:水象深渊一样深不可测。水永远是清洁的,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污染水。所谓的污水、脏水、盐水,是指纯净的水中接纳了其他的存在,水将其包容其中,但水不改其本性。经过滤之后,水仍然是水,污、脏、盐都会分离出来。水具备“污而不污、脏而不脏”的能力。6、与善仁:结交善良之人。所有的水不参与自然的变化。变成甜水、苦水、水还是水,水没有变,甜是甜。水,谁都不能改其本性。7、言善信:说话遵守信用。8、正善治:为政精于治理。9、事善能:处事发挥特长。10、动善时:行动把握时机。靠着势的能量、自然流动。随圆就圆、随方就方。11、尤:过失、罪过。【释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之间,天地最接近于道;天地之间,水最接近于道。水有上善之德,一是能够利万物(慈)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处众人之所恶(俭、众人不与其争),这几乎就是道的品质,水就如道的化身。居善地:道无所不在,水者化身为冰、霜、雪、气遍布十方。心善渊:道,渊兮不可测,水者化形百态不可束。与善仁:道者,滋养万物不求感恩,水利万物而不求回报。言善信:道运四时而有序,水者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塞则止,顺则流。正善治:道者,损有余补不足,水者,洗涤群秽,平推高下。事善能:道者,反之为动,弱之为用,水者,以柔克坚(刚),以弱胜强。动善时:道者不舍昼夜,水者盈者自溢。水之德,不争先,顺势而为,因缘而生,故无尤。【释意】水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就没有任何损耗,总量不增不减。水养万物而不损耗自己一分一毫。如果做事的时候是消耗自己、成就别人,就已经是背道而驰。水即使被树木吸收,但树木燃烧后,水又回到万物之中。水往低处流,气往高处走;水至大海,又以水蒸气回归天空,成为云;四时循环。只有水和道一样无处不在。水是太极;水本无力,它的力来自万事万物。海洋是地球减震器,通过海浪平衡地球的稳定性。向海洋学习,用众人之力解决众人的问题;学会用天之力。你不动,水不动;你微动,水微起波澜;你大动,水波澜汹涌;你剧烈动,水山崩地裂。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没有改变,神奇的是水让其他变得一切不同。比如糖水、盐水等等,水蒸发后,水是水,垢是垢。水变化万千,生命也在无限变化。圣人无己心,以百姓心为心;水无己心,以万物为为己心。如果水不接纳糖、盐、药,就不具备甜、咸、苦和疗愈的能力,答案都在万事万物之中。上善若水:水具备德、智、慈的品质,具备无为的基础。上智,体现了俭;大慈,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大德风范,不为人知。时时调整自己不同的频道与外界互动,遍布四方随时切换自己的力量。《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无为篇第三章)常守道朴 万物自宾(原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注解】1、朴:这里形容道的特征。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不引入注目、平凡不起眼的东西。3、天下莫能臣:臣,使服从。此句意为没有人可以凌驾于道之上,即天下臣服于道。4、万物将自宾:宾,服从。道为主,万物都是“道”的“宾”。5、自均:自然公平。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恰到好处地给,万物各取所需。道看似无情,实际上常与善人。生命体验法则:利万物而不争。要根据接收者的状况决定给予爱的方式、形式、状态,真正的爱要恰到好处地给。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始,指万物的开始。7、知止可以不殆:知止是一种智慧。三次元喜欢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四次元知道在哪里止,再重新开始,只做到与自己能力相匹的就好。在最好的时候“知止”,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止的速度越快,频率越高,体验的更多。【释义】道,无影无踪,看似平凡不起眼,但是天下没有谁可以凌驾其上。当君王奉守她,则万物井然有序自然运行。就如同天作地合,以降甘露,不需要人为来分配,万物都会得到滋润。当人的意识介入,就创建了人为的思想、派别、观念、体系。有了体系,就要明白这体系是常有,不能阐释常无。所以不要拿已有的体系去评价判断别人。当知道“有”的局限,就不会制造观念和意识冲突,就可以更和谐长久地发展下去。就想道无处不在,似大海容纳江河一样容纳一切。这无限的意识就是道的体现啊!【释意】法因人而有,因人而生,所以法是个性化的,有着人的主观“意识”。道是根据天地相合的程度,自动化发生。道虽无情又无限,但她只做恰到好处的事。恰当好处地做到两方面:一是知足,创造时的能力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累;二是知止,把握时机,进退自如,见好就收。以进为退,更易达到目标。何为引领者?把众生看不见的显化出来。“无”是众生看不见的,所以不信;当引领者从“无”中创造出“有”,众生接受利益就开始参与。当“化而欲作”、“莫之令而自均”,做到这两条就可以“始制有名”,按照道来设计系统就可以不殆。 赞 (0) 相关推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发布时间:2021-08-04 中华文化 润泽心田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译文 至善就像水一样.水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 ... 大道无为17:水有大德,因而上善若水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上等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或者说,水具备上等的善的品德.这句话与第七章开头的"天 ... 大邦者,下流也。读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 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恒以靚胜牡, 为其靚也,故宜为下. 故,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 大邦者,不过欲兼 ... 短视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短视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道德经•七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曰: 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八章:福祸相倚光而不耀 <道德经新译>第十八章(国篇第九章) 福祸相倚 光而不耀 (原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大国下流各得其欲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国篇第六章) 大国下流 各得其欲 (原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非智治国德深乃顺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八章 祸福互倚-道德真源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闷闷,浑朴意.缺缺,疏忽意.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八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 ...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天地有始道无始终 <道德经新译>第二章(道篇第二章) 天地有始 道无始终 (原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德无不克莫知其极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长生篇第二章) 德无不克 莫知其极 (原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