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按理,这次应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第四章内容《千年莫高窟》的读书笔记。只是我觉得那章有些“乱”,主要是我理解上欠缺。莫高窟的历史我将从另外的途径,另一种方式来梳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章读来吃力,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这章。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藏经洞的文物被英、法、俄、日等国盗走之后,分藏于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个博物馆。对于敦煌藏品,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乱。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此处,不免心痛。正如陈寅恪所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读到这儿我又不免疑惑,国外为啥盛产“探险家”,这些探险家见多识广,在得到国家、财团的支持后全世界去寻宝,去发现。一不小心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不小心发现个新大洋……他们懂得什么是“宝”。而在我国好像就没这样的“探险家”,虽有大名鼎鼎的郑和七下西洋,终不是为探险而去。文化不同,人的秉性不同。

外国的“盗贼探险家们”,藏经洞在他们眼前打开时。他们并不是盲目的,见啥拿啥。斯坦因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充分检阅了藏经洞的经书,择优运走二十四箱敦煌写经卷本;伯希和更是夜以继日,整整用了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迅速翻阅藏经洞的每一部经书,甚至每一张纸片。他们运“宝”回国后,便着手开始“研究”。“敦煌学”在海外流行,也是自然的事。

1931年,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政府联合出版了《斯坦因敦煌所绘所获绘画品目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伯希和敦煌写本丛书》。在中国人看来两个“盗贼”的名字赫然在目,从侧面说明了国家是鼓励他们“探险”所获,是合法的,是支持,是赞赏的。只是中国学者要去研究敦煌学时,跨出国门来到人家的家门口,不受待见,百般刁难,太屈辱了。

看到国外的学者对“藏经洞文物”的研究发表了诸多的著作,涵盖了方方面面。可见藏经洞里的文物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性。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文物被外国陆续的劫走,流失,散去。而各国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成果,让我感觉好像把这份艺术文化的流失又聚拢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局面。那是中国人的骨气和骨子里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张大千、向达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一批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敦煌研究在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考古、艺术、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都已贡献了数以千计的成果,已在国际敦煌学领域居于先进和领先地位。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落后局面,开创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新局面。

爱国主义情感是种伟大的情感,让一些能人志士为了扬眉吐气,为了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也要防止爱国主义的狭窄化,当巴黎圣母院燃起熊熊大火时,你不应是拍手称好的那个。

系列回顾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人生之初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神圣的大学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是我的宿命

关注

扫描二维码

若喜欢~~~~

(0)

相关推荐

  •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一)

    古代艺术  保罗·伯希和是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187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开始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 ...

  • 法藏敦煌文献: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就像一个孤儿!

    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就像一个孤儿!抛开伯希和盗取敦煌经书的可耻行为而论,他对汉学的发展居功至伟!尤其是在促进世界的敦煌学上! 在藏经洞被劫以后的1909秋,伯希和来到中国,无意间随身携带的几本正在研究 ...

  • 20世纪初最具争议的三位中亚探险家

    历史已经过去,苛责之声仍未沉淀,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是中亚考古研究不可不面对的功勋抑或千古罪人.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他们在中亚考古或敦煌学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当时将他们也称为探险家,说明中亚考 ...

  • 敦煌莫高窟——经卷.道士.西方贼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酒泉,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莫高窟藏经洞闻名于世. 王圆箓,湖北麻城人,为了避风躲灾来到肃州,也就是现在的酒泉,最初在巡防营当兵,后退伍出家拜 ...

  • 众神在此相遇——敦煌艺术的滥觞及敦煌学的诞生

    一.藏经洞的发现与浩劫 ▲ 丝绸之路通往敦煌的三条线路   真实位置索引图  制图:paprika 敦煌,一个位于中国西北的边陲重镇,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这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作军事要地的地方,因为藏 ...

  • 敦煌法藏文献第一卷赏析

    关于伯希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张他在藏经洞里点着蜡烛查阅文献的照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家里有一些藏书的人,常常翻阅这些书籍,为了找寻心中的一个疑问,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笔者童年 ...

  • 藏经洞 · 王道士

    参观完藏经洞,这时才觉得累了,刚才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仰头一会儿低头,还在要在景观面前努力避免跟全国人民合影,真是挺忙活的.不过,我还有个心愿,我想去看看王圆箓,那位王道士.特别是从藏经洞出来后,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人生之初

    2020,我领了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来领读.不是因为读过,也不是因为了解樊锦诗:因为"敦煌"--神秘,因为"书名"--安心. 之前领读都惴惴不安,现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神圣的大学

    樊锦诗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最终走进神圣的大学--北大.这些教育一一浸染了她.她独自一人来到北大报到.因开学时间的推迟,她没的收到通知,晚上她睡木板上,结果发高烧.人生地疏,只能硬撑.没有半句怨言,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是我的宿命

    第三章的主角依然是樊锦诗老师.而第四章她悄悄隐退,把整个敦煌的历史推到了读者眼前. 樊锦诗老师与敦煌的缘分始于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正因这篇课文,她对任何有关敦煌的信息都上了心.加上常书鸿,段文杰这些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风雨飘摇的日子

    樊锦诗几次提到"宿命",我感觉是他们那一代敦煌人,在逆境之下随遇而安的坦然,也是遭遇各种生活坎坷的妥协.樊锦诗,一个江南的女子,远离亲人独自在苍茫的戈壁之中生活,工作,其艰苦非常人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春风化士润心田

    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这本书刷完了.不是因为书的精彩让我欲罢不能.而是我想尽快的看完像报告一样严肃认真的文字.虽然明白这些报告型的文字里蕴含着敦煌的真材实料及它的曲折的发展轨迹.只是我这个感性的人,面对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及保护

    <敦煌石窟艺术>这一章读得更累,对于感性的我来说,写的没感情也没艺术,与段文杰写的<佛在敦煌>中的"石窟艺术"相比,相去甚远.就像一个老先生自顾自的讲课,下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非你所愿时

    合上<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翻转在我脑海里的不是这本书写了什么,而是如何对待这本书的问题.当一本书并不是你所期待的样子,你该怎么办? 敦煌--令人神往的之地:樊锦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q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顾春芳 这是一本口述自传,是基于几十个小时的访谈记录,又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经历了4年时间写成的,内容面非常广,不过语言始终非常平实,有如听一个80岁老者 ...

  • 【人文素养】我心归处是敦煌

    甘肃教师学苑 昨天 文学品味   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