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按理,这次应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第四章内容《千年莫高窟》的读书笔记。只是我觉得那章有些“乱”,主要是我理解上欠缺。莫高窟的历史我将从另外的途径,另一种方式来梳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章读来吃力,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这章。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藏经洞的文物被英、法、俄、日等国盗走之后,分藏于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个博物馆。对于敦煌藏品,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乱。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此处,不免心痛。正如陈寅恪所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读到这儿我又不免疑惑,国外为啥盛产“探险家”,这些探险家见多识广,在得到国家、财团的支持后全世界去寻宝,去发现。一不小心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不小心发现个新大洋……他们懂得什么是“宝”。而在我国好像就没这样的“探险家”,虽有大名鼎鼎的郑和七下西洋,终不是为探险而去。文化不同,人的秉性不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外国的“盗贼探险家们”,藏经洞在他们眼前打开时。他们并不是盲目的,见啥拿啥。斯坦因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充分检阅了藏经洞的经书,择优运走二十四箱敦煌写经卷本;伯希和更是夜以继日,整整用了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迅速翻阅藏经洞的每一部经书,甚至每一张纸片。他们运“宝”回国后,便着手开始“研究”。“敦煌学”在海外流行,也是自然的事。
1931年,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政府联合出版了《斯坦因敦煌所绘所获绘画品目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伯希和敦煌写本丛书》。在中国人看来两个“盗贼”的名字赫然在目,从侧面说明了国家是鼓励他们“探险”所获,是合法的,是支持,是赞赏的。只是中国学者要去研究敦煌学时,跨出国门来到人家的家门口,不受待见,百般刁难,太屈辱了。
看到国外的学者对“藏经洞文物”的研究发表了诸多的著作,涵盖了方方面面。可见藏经洞里的文物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性。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文物被外国陆续的劫走,流失,散去。而各国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成果,让我感觉好像把这份艺术文化的流失又聚拢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局面。那是中国人的骨气和骨子里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张大千、向达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一批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敦煌研究在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考古、艺术、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都已贡献了数以千计的成果,已在国际敦煌学领域居于先进和领先地位。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落后局面,开创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新局面。
爱国主义情感是种伟大的情感,让一些能人志士为了扬眉吐气,为了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但也要防止爱国主义的狭窄化,当巴黎圣母院燃起熊熊大火时,你不应是拍手称好的那个。
系列回顾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