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鼠疫
对自己一次次的肯定,很难;对自己一次次的失望,很容易。
这次共读《鼠疫》从一周延长至二周。当时很开心,以为自己会读得很好。其实不然,时间 上的长度只是徒增了我惰性而已。
我已人到中年,淡化了“善恶的边界”,想放下评判的利剑。更愿意试图去理解人与事,虽然这个做起来很难。我也总试图将自己的偏见隐在文字的后面,却总不自觉的窜了出来。
这是我看过的加缪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局外人》,一种荒诞的真实感扑面而来。看完那书头皮一紧,深呼吸。不带偏见真实的生活,会被世俗的规则,国家运行程序带向死亡。你要么投入这种国家机器的运行规律中,要么就成为局外人不被世人理解。
而这本《鼠疫》依然是荒诞的。“鼠疫”毫无征兆的来了,又毫无征兆的走了。在这场鼠疫中加缪描绘了众生相。全城封闭后,人们共同感受到那种被迫的“离别感“,深重的“流放感”,他们对当前心急如焚,对昔日水火不容,对未来又觉前途渺茫。
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都有血有肉,很值得琢磨。有些人物加缪虽然只用了一点点笔墨,却印象极其深刻。例如里厄的母亲。在文中如泉水般温润,又如磐石般稳定。当她得知儿媳因身体不适出城疗养,她主动来到儿子身边,照顾儿子的起居。母亲在发生鼠疫的前期来的。看到垃圾筒里满满的耗子,她并不吃惊。在儿子眼里,她是那种“有了她,什么事显得很容易解决”的人。因为如此,在整场鼠疫的战役中,里厄始终是坚实的中心战斗者。文中只要看到有关里厄的文字,我就会莫名踏实。他不拖泥不带水,尊重事实,又不拘泥于规则,在情感上理解他人。
里厄是名医生,他有他的职业敏感度,第一次看到老鼠,便觉得不对头。门房莫名死了,他电话“里沙尔”及向“几位医生”打听近期其他病人的病症。试图从大的方面了解情况。他并不局限于小小的工作范围。也因他的“不得体的坚决要求”,省政府召开卫生委员会会议。他是主动的。
里厄又是谨慎的,神甫送门房回来时对他说:没准是瘟疫。这是神甫角度。当老医生卡斯特尔说: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说“我在等化验结果。”就是在市政府会议上,他也只是从事实上陈述病症。不夸大,不无视,不逃避(逃避这种事政府向来最擅长)。
鼠疫来临,里厄的做法就是“坚定的信心就在那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的本职工作”。里厄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他从一个受欢迎的医生,变成了需要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才能完成工作的不受欢迎冷漠的人。我第一次如此的深刻的体会到“职责”里所蕴藏着深沉的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平实美丽。想到汶川地震时,全国有多少“爱国之士”怀揣着一颗强烈的同胞情自驾救灾去了。结果呢,路上交通堵塞,反而影响救援工作。再说看病,病人总觉得医生冷漠,等二三个小时,二三分钟被打发出来了,总是愤愤不平。那你真正了解医生的工作吗?知道他们在体能及心理上的强度吗?如果听你唠嗑似的说病症,排你后面的五六十人病人怎么办?不是所有的冷漠都是冷的,有时需要冷漠来更好的开展工作。
里厄是英雄,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话式的英雄。他有血有肉,有所能有所不能的真英雄。
文中的其他人物都有嚼头,只是能力有限嚼不动。塔鲁在我看来是一个自我觉醒者,看到法官父亲用法律处死人后,他心灵受到了震撼,离家出走,来到人群里,用他的放大视野观察人与事。他觉得人没有权利处死另一个人。他却死鼠疫即将结束前,我觉得加缪太狠了,不知作为哲学家式的作者是何用意?
格朗一生都是零时工的公务员,挫于表达,然后他始终勇气百倍地保持自己美好的感 情。他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种英雄:认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郎贝尔一个外城记者,全城封闭,他奔走于如何出去。他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他有爱情在城外。有他的话说:说不定我生下来就注定要同女人一起生活呢。这不是很合乎情理吗?。但最终留下了与里厄他们一起并肩作战。神甫,当他真正的目睹一个无辜孩子死于鼠疫时,信念崩塌了。
柯塔尔是个意外,他喜欢鼠疫,他与鼠疫是同谋者。因为鼠疫来了,他自由了。鼠疫走了,他不正常了,用枪向人们射击。他或者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害怕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他的迫害。而人不是都带有“鼠疫”吗?喜欢塔鲁的那句话“做一个谦抑而仁慈的撒旦吧。”做不了圣人,就做个可以做到的可爱的撒旦。承认自己的恶的存在,也是种英雄。
“鼠疫”是荒诞,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鼠疫”吗?中国的教育是不是“鼠疫”?中国的楼房是不是“鼠疫”。小时候相信真理,长大后,发现荒诞比真理更真实。只是在这场“鼠疫”中,你应保有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