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宇文悦墓志》

《宇文悦墓志》志盖笔者新近于洛阳获见北魏《宇文悦墓志》并盖拓本。此志书刻俱佳,志文书法整饬端庄中兼具隽逸之美。志主宇文悦,祖籍辽东九黎,为宇文氏之后,任职于北魏宫廷,颇具历史研究价值。《宇文悦墓志》志盖高五十三厘米,宽五十二点五厘米,篆书“魏给事中宇文君墓铭”,纵横各三行,排列为方形。以双钩文字减地平雕线刻工艺,镌刻于志盖中心三十三厘米方形区域内,志盖之篆书起笔与收笔处,多刻意饰以钩挑笔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意趣和图案化倾向。

《宇文悦墓志》墓志纵横皆五十七厘米,计二十一行,满行二十一字。魏体楷书,书风属魏碑书法成熟时期平正工稳一路,其结体取势呈横向平结之势,书写技法娴熟,稳中求变,平中寓奇,统篇朴茂自然,气韵畅达,个别笔画略参以隶书笔意,可称北魏墓志书法之佳品。宇文悦之名见于《元和姓纂》,仅略言其世系,未述其生平。载曰:“生悦、珍。悦孙永贵,周大司徒……。”宇文姓氏,本源于辽东,“宇文”在鲜卑乃“天子”之意。关于宇文氏之族源,《新唐书》载:“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周一良先生在《论宇文周之种族》一文就指出宇文氏出自南匈奴。随后王希恩先生、杨翠微先生、李海叶先生对宇文氏的族源问题都有探讨。根据以往研究来看,宇文氏出自南匈奴,历经十六国北朝时期,又有其他民族掺杂其中,因而宇文氏并不是单一的族群,而是经历了融合,北魏时期甚至也认同其为代人就说明了这一点。《魏书》记载:“匈奴宇文莫槐,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新唐书》载宇文氏自阴山迁徙至塞外。陈长琦、李海叶先生详细研究了宇文氏自阴山迁徙至塞外的时间及其他问题。故《宇文悦墓志》载:“君讳悦,字欢欣,辽东九黎人也。”皆互证宇文部源自塞外。关于宇文悦的先世,志文载:“其先世宗皇帝悉豆官之玄孙。”宇文氏在十六国时期曾建立地方政权,后被慕容氏所灭。《宇文悦墓志》提到的悉豆官,应是宇文氏地方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俟豆归。关于宇文部的世系,可参见李海叶先生的研究。根据《宇文悦墓志》来看,其家族在宇文部被灭之后,长期在北魏任职。根据《魏书》记载:“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晃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新唐书》也记载了宇文氏的三支仕于北魏,其中两支居于六镇。从志文记载:“魏宁远将军、上封仇池二镇将、博阳男之曾孙,定陵镇将、幽州刺史、北坙子之孙,镇远将军、步兵校尉、直阁将军之子。”来看,宇文悦家族可能出自目原一系,其家族主要在北魏中央担任官职,居住地当前期在平城,北魏迁都洛阳后,又居住在洛阳,不同于其他两支居住于六镇的支系。宇文悦任职于北魏宫帏,志载:“上识其量,除给事中,崇训卫尉丞,领中黄门令。”可见其一直在洛阳任职,属皇帝之近侍,并于孝昌元年(五二五)卒于魏都洛阳之“承华里”。据北魏出土墓志文献所见,北魏《寇授墓志》《穆循墓志》《吕达墓志》《吕通墓志》《吕仁墓志》等,志主皆卒于此,“承华里”应为北魏洛阳主要居集区之一。志文又载:“粤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冬十一月丙申朔廿五日庚申,权窆于雄耳山之阴一里所。”所言“雄耳山”,未见史料记述,当为“熊耳山”之别称也,全国称“熊耳山”之名者有多处。《太平寰宇记》云:“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洛。”又云:“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图云‘在宜阳之西’乃樊崇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之故。”据上述可推测此志或出土于洛阳西南方之宜阳县周边区域。洛阳西邻之三门峡市陕县亦有熊耳山,有待进一步考证。《宇文悦墓志》的发现,不仅提供了新的关于宇文氏早期历史的资料,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此宇文氏一支,在部族政权覆灭之后,先隶属于慕容氏建立的诸燕,之后随北魏兴起迁入平城及洛阳的历史图景。释文:(志盖):魏故给事中宇文君墓志铭(志文):君讳悦,字欢欣,辽东九黎人也。其先世宗皇帝悉豆官之玄孙,魏宁远将军、上封仇池二镇将、博阳男之曾孙;定陵镇将、幽州刺史、北坙子之孙;镇远将军、步兵校尉、直阁将军之子。君禀二仪之灵气,体五岳之神精。英发不暮,令德早成。忠孝恭俭,雅器端明。栖迟刚矛之间,游息礼乐之府。口无择言,非礼不动。上识其量,除给事中,崇训卫尉丞,领中黄门令。入侍紫帏,六宫餝整。出使光扬,八表息尘。奉诏驱勤,上简天心。忠节清美,朝野备称。享年不永,春秋卌有五,二月十七日卒于京师承华里。世屯路崄,不获归先帝坟栢,倍葬山陵。粤孝昌二年,岁次丙午冬十一月丙申朔廿五日庚申,权窆于雄耳山之阴一里所。乃作铭曰:宇文之先,受封沙津。德应乾象,道合天人。定都九黎,登祚即真。北王玄方,其化若神。土虽旧壤,其命唯新。绵绵英引,晈晈贤良。乃祖先帝,远荫垂光。介尔兹福,载诞魏方。履朝佐政,天下一匡。声传遐迩,金玉其相。忠孝虽备,待礼而行。郁若高松,秉操含贞。晈如素玉,五德开明。昊天不吊,遐年不享。太山倾倒,良木摧英。幽隧永秘,石户奄扉。绝哗捡笑,掇酒亭杯。孤灯明灭,空幕生埃。悲风吹垅,酸烟徘徊。遗光稍远,余响云飞。

原载《书法》杂志2020年第8期

(0)

相关推荐

  • 在1920年,河南洛阳一位农民在耕种时,...

    在1920年,河南洛阳一位农民在耕种时,就发现了一块北魏墓志铭,此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名为<阳平王妃李氏墓志>.此碑端雅秀逸,结体疏朗,方正中寓于变化,跌宕有致而不失法度,其 ...

  • 碑拓:元崇业墓志(北魏)

    元崇业墓志 全称<魏故持节辅国将军平州刺史元使君墓志铭>.北魏正光五年(524)刻.志石呈方形,拓片高52厘米,宽53厘米.志文正书20行,行20字.1927年河南洛阳安驾沟出土,1938 ...

  • 北魏《元倪墓志》

    北魏<元倪墓志>,全称<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书.19行,行22字.纵74厘米,横73.5厘米.民国初年在河南洛阳姚凹村出土,曾归常 ...

  • 北魏洛阳《元彬墓志》《元彬墓志》,全称《...

    北魏洛阳<元彬墓志> <元彬墓志>,全称<汾州刺史元彬墓志>,高54厘米,宽56厘米,刻于太和二十三年,即公元499年,1925年于洛阳城西北高沟村.

  • 北魏《郑长猷造像题记》

    从河南洛阳南行十三公里左右,就到了著名的"四大佛窟"之一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夹峙,有如门阙,伊水长流,一边,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的香山:一边,是龙门山.在龙门山上,有自北魏至北宋 ...

  • 历代碑刻|北魏《郑长猷造像题记》

    从河南洛阳南行十三公里左右,就到了著名的"四大佛窟"之一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夹峙,有如门阙,伊水长流,一边,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眠的香山:一边,是龙门山.在龙门山上,有自北魏至北宋 ...

  • 北魏造像题记,书法史上瑰奇的一页

    三国是一个纷争的乱世,自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这个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地,硝烟未曾熄灭.但在如此兵连祸结.风云激荡的年代,艺术的精彩纷呈却尤为引人注目. 佛道两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宗教艺术的兴盛 ...

  • 黄惇 | 从北魏造像题记看魏体楷书的写刻与形成

    北魏 <姚伯多道教造像碑题记>拓片局部 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 北魏造像题记,在北朝刻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以其中洛阳龙门造像题记为最.此后佛门的这种风俗也影响至道教,其典型是陕西铜川药王 ...

  • 黄惇|从北魏造像题记看魏体楷书的写刻与形成

    北魏 <姚伯多道教造像碑题记>拓片局部 从北魏造像题记 看魏体楷书的写刻与形成 文/黄惇 北魏造像题记,在北朝刻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以其中洛阳龙门造像题记为最.此后佛门的这种风俗也影响至 ...

  • 黄惇:从北魏造像题记看魏体楷书的写刻与形成

    北魏 <姚伯多道教造像碑题记>拓片局部 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 北魏造像题记,在北朝刻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以其中洛阳龙门造像题记为最.此后佛门的这种风俗也影响至道教,其典型是陕西铜川药王 ...

  • 黄惇|从北魏造像题记看魏体楷书的写刻

    北魏造像题记,在北朝刻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以其中洛阳龙门造像题记为最.此后佛门的这种风俗也影响至道教,其典型是陕西铜川药王山造像题记.在诸品类北魏刻石中,像题记以其特殊的艺术趣味成为魏体楷书的典型. ...

  • 刘猛—融古书院|黄惇 --从北魏造像题记看魏体楷书的写刻

    刘猛魏碑书法 主研<李璧墓志><张猛龙><爨龙颜><龙门二十品>等各类魏碑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北魏造像题记,在北朝刻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以其中洛阳 ...

  • 北魏造像题记书法

    三国是一个纷争的乱世,自三国到魏晋.南北朝,这个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地,硝烟未曾熄灭:奇怪的是,在如此兵连祸结.风云激荡的年代,艺术的精彩纷呈却尤为引人注目. 佛道两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宗教艺 ...

  • 碑拓:北魏兴皇寺造像题记(罕见)

    此碑出土于河南安阳,题记文字占三面,正书,有行无列,行字不等,此碑帖少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