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外交能力有多强?一个半小时写完发言稿,用一句话制止争吵
提到周总理,想必大家就会想到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出色的外交智慧,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周总理和毛主席等人一起,制定了我国外交新政策,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获得了尊重。
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凭借着严谨细致的态度与儒雅周到的行事作风,被世人誉为“最有魅力的人”、“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以及“卓越的谈判家”,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外交礼宾工作奠基人”。
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新中国的外交形成了热情、有礼、得体的礼宾风格,不卑不亢处事风格,在与他国相交时能够尽显大国之风。
图|儒雅随和的周总理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交行为的理解都不够充分,不懂外交礼仪和礼貌,因此,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比如,有一次匈牙利大使馆的驻华大使想要宴请我国某副部长,这位副部长答应了人家的邀约,可是在宴会的当天,这名副部长竟然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国的驻华大使想要宴请我国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的人因事不能出席,但是事前没有提前告知人家,事后也没有任何解释;更有甚者在收到请柬以后,随便挑选一位手下的工作人员,代替自己去赴宴。
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妥,不仅会让宴会的主人很不高兴,还十分有损我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图|周总理与外宾友好合影
为了避免此类失礼事件的发生,周总理费了不少的心思。
因为工作人员不懂,所以周总理最先想到的就是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则让大家遵守,等到时间久了有了经验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制定细则
1951年1月,周总理指示外交部与国家典礼局一起制定了《对外宾交际须知》,规范和约束政府以及官员们的言行。
图|周总理与毛主席正在开心的商讨问题
《须知》上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我方在举办宴会的时候,请柬至少要提前一周发出,同时,宴请人数要规避其他国家习俗中避讳的数字,比如,在宴请西方人的时候,宴会上的宾客人数不能是13,因为西方人很忌讳13这个数字;
同时,服务人员在着装、服务的时候要保证基本的礼仪;在布置宴会的时候也不要在宴会厅放置痰盂,会让人觉得不够卫生;在接受他人宴请的时候,不可以轻易不去,答应赴宴更不能迟到早退;
用R.S.V.P.表示敬候答复;在宴会上的表现也要绅士,尽量照顾右手边的女宾等;
图|周总理与工作人员同席宴饮
2、在与客人进行谈话的时候要注意礼仪,不能利用职位上的便利打听别人的隐私;要知道,在西方礼仪中,随便询问女性的年龄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要尽量规避;
与人交谈的态度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能过分的恭维,更不可傲慢无礼;
3、其次,《须知》还对餐桌上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除了制定详细的规则要求,周总理也时刻规范着自己的言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习众人外交礼仪。
图|周总理正在和人交谈
接下来,笔者简单地列举几个例子,通过描述周总理在外交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大智慧,看出他身上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外交礼仪。
要礼仪周到
1956年2月19日,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离开中国,周总理带着我国相关单位的干部们一起到机场西哈努克送行。
在我国人民热情的欢送下,西哈努克乘坐的专机起飞,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专机起飞以后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一直在机场的上空盘旋。
图|周总理在机场迎接外宾
周总理一直沉稳地站在地面上注视着天空中的飞机,同行的还有很多别国的驻华大使,大家看到周总理没动,也跟随着周总理一直站在原地。
当天在先农坛体育场有一场足球赛,我国很多参加送行礼仪的成员都想要去看,于是在看到西哈努克的专机顺利起飞以后,便开始陆续有人离开。
他们以为飞机起飞以后他们的任务便已经完成了,所以没有留意周总理还留在原地,等到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周总理才意识到不对劲。
“怎么人就剩这么几个了?他们都去做什么了?”周总理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表情很是严肃。
图|周总理正在陪同外宾参观
“今天先农坛体育场有足球赛,他们应该是急着要去球赛。”工作人员恭敬地回答道。
周总理一听火气立马冒了出来:“什么?太不像话了!”
各国来送行的驻华大使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都安安静静地在这里等待着,但是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工作人员竟然连这么一会儿都不愿意等,竟然纷纷提前离开,这样的行为太失礼了。
一向宽容和蔼的周总理也变得怒发冲冠起来:“把他们给我叫回来!”
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周总理真的动了气,也没有人敢出声,赶紧按照周总理的吩咐去做。
图|严肃认真的周总理
在等待那些官员回来的间隙,周总理礼敬地将机场中别国的驻华大使送走,等到只剩下中方的工作人员时,周总理才停下来,威严的站在场地中央。
很多提前离开的人听到周总理突然要叫他们回去都吓了一跳,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突发状况,没敢耽搁,赶紧放下球赛赶了回去。
可是等到回到机场的时候,只看到周总理带着一批中方的工作人员站在那里,看起来没有发生什么突发的状况,众人才松了一口气。
可是等到走近,看到周总理的神情以后,众人刚刚放下的一口气就又提了上来。
图 |会场上庄严的周总理
周总理脸上怒容显而易见,显然是有人惹他生气了,可是众人仔细的回想了一下这一整天的流程,没有出现什么纰漏,进行的都很顺利,那周总理到底为什么生气呢?
周总理看着归来的众人全都是一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工作人员来到周总理的身边,低声跟周总理说道:“人都回来了。”
周总理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扫视了一圈,随后问道:“你们做什么去了?”
下面的人面面相觑,回答的也吞吞吐吐:“看……看球……”
图|平时平易近人的周总理
“看球?”周总理不可思议反问,“什么时候去看球?送外宾送到一半去看球吗?”
“不是不是,首相的飞机不是已经起飞了吗……”
“住口!”周总理打断了人们的辩解,“起飞了就结束了吗?你看有哪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提前走了?就你们擅自离开了,你们还有没有一点组织性和纪律性?”
众人被周总理质问得哑口无言,可是周总理的气还没消,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行为有多么的失礼吗?会让柬埔寨方觉得我们不够重视,会让其他国家觉得我们中国仗着大国身份轻视其他小国!”
图|周总理与外国友人合影
虽然那些提前离开的工作人员可能并没有像周总理所讲的那种想法,也没有轻视柬埔寨,只是单纯的没有考虑 太多。
可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考虑不充分,才做出了这样失利的行为 ,而他们一个考虑不周,很有可能真的会像周总理所讲的那样,让别国认为他们对柬埔寨不够重视,也极有可能给别国留下一个大国主义的坏印象。
周总理的责问让众人都低下了头,看到众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周总理也平静了一些,叮嘱道:“你们的无心之举,很有可能就会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一个国家想要提升自己的评价,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外,你们代表着中国,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图|周总理正在讲话
周总理训诫众人许久,一直到该讲的道理都已经讲完了,周总理才挥了挥手说道:“知道就好,看球去吧。”
针对这次失礼的事件,周总理再次指挥外交部以国务院的名义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即《接待外宾注意事项》,共计12条,对工作人员在进行接待和送行时所要遵循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包括迎送贵宾演奏国歌时,“应该肃立、脱帽、行军礼”,“贵宾飞机起飞或专车开动时,应该挥手致意”;更重要的是“在送行的主要领导同志和各国使节未离开的时候,不得先行离场”。
除此以外对参加宴会、晚会、陪同外宾参观、听外宾演讲以及各种交际场所,应该注意的种种礼节细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图|会议上周总理与毛主席正在讨论问题
周总理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外交家,所以他懂得很多别人都不知道的大道理,而这样的道理并不是周总理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在他平时的工作中,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外交技巧与哲理。
要坚定原则性和灵活性
作为一名外交人员,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原则,处事要灵活,才能在与他人友好交流 的同时,为祖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众所周知,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遭到了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的羞辱,当时周总理看到杜勒斯迎面走来便礼貌性的伸出了双手,想要和他打招呼,可是杜勒斯却极其无礼的忽略了周总理,扬长而去。
图 |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总理
周总理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傲慢自大的杜勒斯不仅自己不理会中国代表,还严令禁止其他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国代表团有任何的接触。
可是日内瓦会议本就是以苏美英法中五大国为主要参会国的一场国际会议,杜勒斯拒绝和中国代表沟通,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搭理他们,所以会议召开没几天,杜勒斯就灰溜溜的被调回了,美国重新挑选了一个人前来。
美国后派来的代表是副国务卿史密斯,他来以后周总理就敏锐的发现他见到中国代表团不再是刻意回避,看到周总理还会友好的点头,有的时候还会和中方代表的翻译主动交谈几句。
图|周总理与外国友人合影
周总理立刻意识到美国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对中国充满敌意。
而周总理外交手段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虽然他之前受到了杜勒斯的羞辱,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仇视美国,如果美国抛出橄榄枝,周总理也不会拒绝;
可是周总理虽然对美国还抱着友好的态度,但是他却并不主动向美国人示好,而是静待时机。
很快,史密斯便通过秘书向周总理传来消息:“请你告诉周恩来先生,我要走了,希望不久还回来。”
图|周总理正在亲切的和人握手
周总理也同样通过秘书对史密斯说:“请你告诉史密斯先生,谢谢他的通知,希望不久我们能一同回到日内瓦来。”
不久,史密斯再次通过秘书向周总理传话:“请你告诉周先生,中美关系是迟早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希望周先生有点耐心才好。”
日内瓦会议就在朝鲜停战协议刚签订不久后召开,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很是紧张,因为朝鲜战场上我国在不利的情况下还和美国打了一个平手,让美国忌惮不已,所以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对我国实行孤立和打压。
日内瓦会议他们没有办法阻止中国参加,便想让会议讨论不出任何结果。
图|周总理与陈毅正在国外访问
可是周总理并不想让美国得逞,在《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准备工作的初步意见》中周总理是这样写的:
“在日内瓦会议上,即使美国将用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我们要力争不使日内瓦会议开得无结果而散。”
对于美国想要封锁我国的目的周总理也了然于心。
图|周总理与外宾正在亲切交谈
周总理说:
“日内瓦会议的议题虽只规定为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但并未排除讨论可能提出的具体问题。等到会议中,我们可以相机提出有利于和缓国际局势的其他迫切的国际问题。尤其是发展各国间的经济关系和贸易交通往来,更为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打破美帝封锁禁运的有效步骤。”
周总理知道,会议上“中英、中法、中加的相互关系也会触及”,所以我们要“有所准备”。
周总理用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给一众随行的中国代表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图|周总理与外国友人合影
外交场上的博弈所要考虑的各种各样问题一点也不比真正战场上所要考虑的少,一定要思虑周全,不能有任何遗漏,不然很有可能就会失了先机;
同样,要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作为一个外交官,要一视同仁,不能看轻小国,也不能惧怕大国,因为在外,外交官代表的始终是中国,而中国,并不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总理对待美国代表的态度。
美国代表侮辱周总理,丢的是美国的礼仪,周总理可以不用去主动接近他,但是如果是美国的其他代表向周总理示好,那周总理也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国家与国家,并不会因为一个两个人便断了联系。
图|雷厉风行的周总理
因为周总理的英明与睿智,日内瓦会议上作为弱势国的中国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果,不仅在会议的最后一刻达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还与英、法、加等国的代表达成了许多条促进双方关系发展升级、加强经贸往来、打破封锁的协议。
周总理在会议期间展现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值得所有外交成员学习。
反应要快,口才要好
1955年4月,周总理用为万隆会议上制造出的数个“高潮”,再次用亲身经历给众人上了一堂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应该具备的技能——随机应变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图|周总理正在演讲
万隆会议上,各国代表就反对殖民主义展开了讨论。不过现场的情况却十分复杂,参会的共有29个国家,其中有22个都没有与中国建交。
这些国家有的惧怕美国等与中国敌对的大国,有的对中国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中国都是抱着或观望或敌对的态度。
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是聚在一起,想要破坏会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议进行的十分不顺利,会议上人们各抒己见、争吵不断,强烈的争吵让人们变得口不择言,甚至有人开始炮击共产主义,称共产主义是“颠覆性的宗教”,“在阶级和民族之间培育仇恨”,已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图|周总理正在与人热切的交谈
会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一言不发的周总理身上,可是周总理丝毫没有被代表的发言所影响,仍旧在专心的记着笔记。
第二天上午会议再次继续进行,原本按照流程,中国应该是第一个上台发言的人,可是周总理并没有上台发言,整个上午,周总理都安静的坐在位置上听着别国的代表夸夸其谈。
就在会议上再次出现抨击共产党的声音时,周总理突然趴在桌子上面奋笔疾书起来。
这次不是在记笔记,而是在起草发言提纲。上午的会议结束以后,周总理找到了翻译浦寿昌,决定将原来的发言稿改成书面发言散发,他要另外作一个补充发言。
图|会议上代表着中国的周总理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中,周总理口述、浦寿昌记录,写完一张纸,就撕下来递给另一位同志立马翻译,三个人共同完成了一份补充发言。
下午会议开始以后,先是有三个代表发表了演讲,随后会议便指定中国进行发言。
此时,发言完成的已经有20个国家了,剩下的还没有发言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大会的主席当众宣布:“我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
周总理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主席台,发表了著名的万隆亚非会议十点宣言,史称“万隆精神。”
图|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周总理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原本吵闹的环境随着周总理的演讲变得安静,周总理的一席话让台下的众人都屏住了呼吸。
图|周总理正在演讲
会议被周总理精彩的演讲推向了高潮,最后周总理大声号召到:“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总理的演讲,终止了众人没有意义的争吵,将万隆会议推向了高潮,缅甸总理吴努评价道:“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但是周总理给众人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周恩来“求同存异”的主张和智慧的推动下达成共识。
图|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此又评论道:
“他在长期静观之后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从这一刻开始,究竟哪一个人的品格才能左右大局就再也没有疑问了,那就是周恩来。”
周总理凭借着出色的反应能力与口才表达能力,成功地在会议上力排众议,为新中国大大推高了声望,增加了吸引力。
也是因为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的出色表现,为我国带来了更多愿意来访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周总理与外国友人合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周总理就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睿智、温柔、细致、有才华、有能力,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世人证明“中国智慧”,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外交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