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留墨 郭进拴
早年读《徐霞客游记》,得知五台山“七月飞雪,这在江南无论如何是见不到的啊!”“在背阴处的高岩上可以看到悬冰几百丈,叫作万年冰。”
五台山早就令我神往了!
正好也是七月,朋友约我游五台山,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这下可有机会看看“七月飞雪”了!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约20公里,山上盛夏不觉暑,凉爽宜人,故又名清凉山。
我们的车子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飞驰,山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凉爽的山风吹得人好惬意。忽然,峰回路转,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地,白塔巍峨,寺院林立,隐约还能听到钟磬之声。陪同我来的著名青年作家小练说:“到了!这里就是台怀镇!”
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位于台怀盆地中,这里一带青山翠壑,一条青水河水声潺潺。盆地东南凸起小山峰,据说好似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故名灵鹫峰。众多佛寺在灵鹫峰南坡因山顺势而筑,直到山顶。站在台怀镇四望,只见塔寺林立,共有14座主要的寺庙座落在这方园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显通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和塔院寺最为著名,为“五大禅处”。
小练近些年来对佛教文化很有研究,她一边陪同我参观一边介绍道:“五台山被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三世’都成佛。‘过去世’他是‘龙种上佛’,‘现在世’他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世’他号称‘普世佛’。他为了协助佛祖释迦牟尼完成宣传教化任务,维护释迦至尊不二的地位,自愿屈居在胁侍之位。文殊在众菩萨中德行最高、威望最高、地位最高,是众菩萨之首。文殊菩萨曾在五台山显圣,因此五台山(即清凉山)就成了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传说,有一次在五台山设无遮大会斋,有一乞婆带着两个孩子和一条狗去讨斋,乞婆见只讨得3份食物,就提出:‘狗也是活物,也该有份。’和尚说:‘不要不知足,人有吃的就行了。’乞婆争辩道:‘众生平等,难道狗不是生众吗?’于是,剪下一缕头发,腾空升天,显现出菩萨真身,两小孩化为菩萨身边的童子,狗化成坐骑青狮。至今五台山还有文殊发塔,供奉着当时文殊留下的头发。”
我们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站在南台顶上观望,看到北面是西台、中台、北台、东台环列,只有东南、西南两处有山口。从南台下来到清凉石,发现这里的寺宇幽丽,上下如画。在这附近有一灵芝形的大石头,上面平坦,纵横各九步,可立四百人,下面有一块较细的石头支着,像是灵芝柄。
我们又登上西台绝顶,往西看,近处是闭魔岩,远处是雁门关。从西台北面下山,就到了维摩阁。阁随山势建造,柱子长短不一,有的柱子不用木头,而是用石柱。阁中有万佛阁,佛像不下万尊,全都金碧辉煌。
忽然,有钟磬诵唱之声传来,小练看我惊愕四顾,淡淡一笑说:“这是寺内的僧人在作功课哪!亏你还是从观音文化的源头所在地而来,连这也觉得稀奇?”我曾游过不少寺院,但和尚集体诵经的场面的确还未曾耳闻目睹。于是顾不上再看其他寺院,忙催小练领我去看稀罕。
小练说,这是寺中僧人在吃晚饭前的功课,一般都在斋房中进行。斋房在寺院西边,房中放着一排排桌凳,从窗子向里看,只见四五十个和尚分为两班,相向而坐,一律着灰色僧衣,年龄大小不等,有四五十岁的,也有十几岁的娃娃。两排中前排坐者,各执小巧玲珑的法器,我近乎“佛盲”,那器物儿除了木鱼之外,其余都叫不上名字,似乎全是民间乐器模样,如鼓、如锣、如镲、如铃。那诵经实际是唱,节奏舒缓,音调优美,再加上有节奏的铃声、锣声、镲声、木鱼声,简直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颤。
细辨那诵经声中,有一班浑厚粗犷,有一班却圆润细腻,再仔细看,南面向北坐的一班僧人,竟全是女的,原来他们是尼姑!她们之中,20岁左右的为数颇多。看着她们那剃光了的脑袋,白中泛黄的脸色,微闭的双眼,木然的表情,心里不免泛起一股异样的滋味。
夜宿台怀镇,小练介绍说:“五台山现有寺庙47座,台内39座,台外8座。在元代时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此山开始修建喇嘛庙。到清代,皇室崇奉喇嘛教,使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得到很大发展,因而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惟一兼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这里的寺庙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的是和尚,黄庙住喇嘛。你想当年鲁智深、杨五郎、顺治皇帝都在这里出过家,这地方还能不神奇吗?”
第二天刚吃过早饭,我就催小练上路。浴着早晨的太阳,先登菩萨顶。
菩萨顶居灵鹫峰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黄教)寺庙。明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庙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改成喇嘛庙,继而喇嘛教进入五台山,形成了黄衣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并存的格局。
菩萨顶相传是文殊菩萨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由于寺居山头,地势较高,故筑有108级陡峭的石阶,就像悬挂在空中的天梯。许多信徒愿意相信这108级的石阶,象征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只要走完石阶,便可解脱俗世烦恼,进入“灵峰胜境。”
菩萨顶现存的建筑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因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所以全寺建筑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营造,颇显壮观恢弘、富贵豪华。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4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康熙帝手书,与其他佛殿不同的是,这里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是黄教法会主场地,喇嘛们要举行盛大的“镇魔”仪式。现在后院正房内还存有4口大铜锅,据说这些锅是每年六月庙会和腊月初八喇嘛们做斋饭时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近两米,据此可以想得出当时的盛况。传说有一年冬天,一个小和尚去刷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我站在“灵峰胜境”的牌楼下俯身鸟瞰,只见四周翠绿的山色和古寺相互辉映,座座古刹,争雄斗奇,层层殿宇,鳞次栉比,香烟缭绕,钟磬声悠。这美丽诱人、富于诗意的景色真能使人荡涤胸襟,忘却了种种烦恼!正如元好问诗云:
山云吞吐翠微中,
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可惜的是,我这次无缘看到“七月飞雪”,小练说这不是每年都会下雪的,这和气候关系很大。
奔波了两天,小练说,这五台山我来过多次,景太多,你这次看到的还不足三分之一,东台日出,西台赏月你不还没看到哪!
可我还要到北京出席一个笔会,行程匆匆,只好带着遗珠之憾和五台山告别了!
五台山,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