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劝人思考还是劝人读书?
虹野:劝人思考还是劝人读书?
文/虹野
读书,在悠久的传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一度成为国人唯一“上升”的通道,今天似乎依然有这个观点。每到暑假,不少老师、学者都会列出长长书单推荐给学生阅读。再加上高考改革语文受到重视,一度“得阅读者得天下”的声音在中学流传。
时过境迁,昔日嫁接在“科举”背景下依附于皇权的《励学篇》,作为文化基因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存在,但是“读书”的功能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科举”了。
书,只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知识和技术有价值,人们自然而然去阅读。而人文修养更多的则是环境使然。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想来自于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和权力的霸道。一味读书,亦不可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或许更是能够说明当今读书的真谛。读书是为了求知,是为了解惑。
从个体来说,思考在先,读书在后;从群体来说,则需要改变权力在分配中的垄断价值。否则,劝人读书,如科举,则是让人下跪于权力丧失个体独立性,以至于丧失思考。
在教育中,如果把读书局限于为了高考,推荐给学生高考阅读相关书目(如果有书目的话),本人倒也不反对,毕竟读这些书算是走了“捷径”,一贯符合“投机文化”。如若为了学生的成长,则需认真设计阅读书目结构,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当然仅仅阅读依然不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观性与知识传播中的客观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则需要更多的读伴交流所见所思。
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其知识只是思维的媒介,书不在于读的多少,在于有没有把这本书读透彻,在于能否知道这本书的优劣所在,而这一切都在于读书的时候是否有思考、是否有交流。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