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史中日军最惨的一战:被农民、猎手、土匪打冷枪,兵败撤退
湘西会战战场
1945年4月9日这一天,酝酿将近一年的战云,铺天盖地朝着芷江卷来。就在这一天,日本发动了以占领芷江机场为主要目的的“湘西会战”。
这个作战计划,是冈村宁次在太平洋战场失利的情况下,力图挽回形势的一次豪赌。然而,冈村宁次不会想到,这是自己在中国的最后一战。
为尽快攻取芷江,日军自1945年4月开始调集部队,修复公路、囤积粮弹,进行会战前的各种准备。国民党则派出了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担任湘西及芷江机场全面守备的任务。
湘西会战
到四月中旬,日军六个师团、三个独立旅团,另加伪和平军第二师和飞行师团第44战斗队等,共8万余兵力,分三路向我军全面开展进攻。
右翼日军集结在宁乡向益阳方向进攻,拟取道烟溪、新化进入怀化境内的溆浦龙潭司。左翼日军则集结在零陵分两路行动,欲取道绥宁、武冈、洞口、隆回,然后配合主力军攻打雪峰山阵地。而集结在宝庆(邵阳)、永丰(双峰)的日军是这次会战的主力。
从部署上看出,日军企图在左右两翼攻击部队的掩护下,以优势兵力突破国民党第四方面军雪峰山阵地,直取芷江飞机场。
然而,敌人前进到溆浦龙潭镇,却再也不能前进了。
雪峰山
在雪峰山北麓的湘西地区,有一个叫做龙潭的地方,它连怀化,邵阳两市,结溆浦,中方,洪江,洞口,隆回五县(市),这里山脉连绵不绝,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名字,英雄山、红岩岭、弓形山、兰岗山 ,七十六年前,这里就是中国军队和湘西民众奋勇杀敌的战场。
1945年农历三月初六下午三点多钟,一支两千多人日军进犯龙潭。当时,年仅八岁的吴盛墉就躲在隔日军路过的大路约百把米的茅草丛里。
“我从草隙中望去,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日军,打着膏药旗,接着是两个鬼子骑着高头大马,腰挎大刀和手枪,脚穿黄色帆布皮靴,向龙潭方向溜去。人马走得很稀,间距在三、四米之间。我心里黙黙地数着,一个,两个,……每数满一百,就放一颗小石子,约过了三个小时,鬼子才过完。我清点了小石子,共21颗,也就是说,日军从我眼前过的有2100多人和马匹。”
这天上午,原本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第四方面军74军51师,正急行军赶往溆浦、桥江的路上,奉命去抵御西北方向来自新化、洋溪方向的日军。
侵华日军
在龙潭,此时唯一的队伍,是一支只有几十人的地方自卫队,队长叫向承祖,分队长叫谌彦章。
那天,日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占领麻塘山,正往龙潭方向赶来。谌彦章赶紧将情况报告给队长向承祖。在向承祖家的侧屋里,同时传来的还有正规军51师已经撤离龙潭的消息。
这支几十人的地方自卫队,明显无法抵御日军。队长向承祖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乡长,乡长汇报给了100军的副军长。
收到消息的100军副军长晏子风立即命令51师折回,同时派100军的部分队伍前往龙潭支援。
晏子风明白,龙潭一旦陷落,日军离芷江就只有一步之遥,芷江也很难保住了。
奋勇杀敌
1945年4月17日下午,接到军部发来的电报,51师立即折回龙潭,而此时军队已经行至离龙潭20多公里的小横垅和统溪河之间。
直到晚上,第152团才首先返回了龙潭,51师的大部队这个时候还没有赶回来。
眼看着日军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就要进村,向承祖着急了,他立即派人联系各地的抗日自卫队,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家乡。
“疤子头”受命前往温水乡黄江村四十八湾联系那里的抗日自卫队,没想到竟然与一支东进的日军小分队相遇。
遭遇战中,借助一颗巨石掩护,“疤子头”连续击毙了六个鬼子兵,但最终还是被一颗流弹击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龙潭抗日烈士陵园
在今天的英雄山上,有一座寺庙,寺庙失修多年,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用途。在庙内一面朝南的墙壁上,数百个炮眼依然清晰可见。
坟墓、炮眼,除了这些,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还有当年被炸弹炸毁的房子和铺着树枝的战壕,四周的山上至今四处散落子弹壳。
龙潭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卫队,除了给中国军队送饭送水、抬伤员、埋尸体、通传消息,也自己打鬼子,有过轰轰烈烈的战绩。
龙潭之战后,五十一师在这里打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大战,给芷江保卫战的胜负下了个定论。日军在这里僵持了20多天后,由于弹尽粮绝,不得不选择撤退。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撤离这个战场的路上,除了挨中国军队的打以外,还要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民间武装的袭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支手拿鸟铳的群众武装,日本人称其为嗅枪队。
日军13师团在浙赣会战中
在龙潭的鹰行山败退后,日军中路主力部队116师团团长岩永旺调整了作战计划,把此次攻打鹰行山失利的泷寺部队(109联队)保持在右翼,在消灭龙潭重庆军后,沿白岩桥向新路河前进;儿玉部队(120联队)迅速攻占洞口,然后向江口方向前进;加川部队(133联队)以一部经望乡山向黄沙洞突进。
其用意就是“攻破龙潭,取道新路河,直逼安江,威胁芷江”。然而,74军早就识破了日军的企图,先下手为强,打得他们只能撤退。
于是,从龙潭红岩岭一带撤出的日军,开始向东南的洞口蒲溪、渔子溪、马颈骨一带去山门方向溃逃。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队伍居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地带。这里,就是湘西民间武装活动的中心地区。
鸟铳
洞口桐山乡飞山村,就是当年嗅枪队的发源地。在这个世代以打猎为生的瑶族山村里,一些居民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嗅枪。
这种发明于明朝的武器,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鸟铳。在当年这个小村庄里是非常普遍的,如今的一些老人还懂得这种枪的制作工艺。
明朝末年杀伤清军最多的鸟铳队
1945年5月初,12岁的刘冬生进入嗅枪队。由于人小机灵,所以刘冬生经常深入日寇的内脏,观察敌人的行踪。
1945年农历四月初一这一天,刘冬生发现大批日军正从渔子溪老安屋边开往椒林方向,便立即向队长蓝春达报告。蓝春达平常做事很猛,别人都叫他“蓝猛子”,但是自从上次队员丁狗古牺牲了以后,他开始在指挥行动上讲究周密策划,不留漏洞,把四个侦察员的情报审核无误后,才开始指挥战斗。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同往常打野猪一样部署这次行动。
瑶族的这帮嗅枪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眼法准、手法高的猎人,过去也常年累月和野猪等猛兽斗来斗去,练得一手好枪法,后来又进一步练习之后,有五、六个队员称得上是“神枪手”,百发百中。
蓝春达带着大伙悄悄地埋伏在大路上方的茅草中;另外,还有瑶汉两族群众带着的五十多支鸟镜。按照队长的部署,以二、三人一伙分散藏在难以被日军发现的茅草和刺蓬当中,把守在“呛口上”。
抗战时的农民敢死队
看着日军一步步逼近呛口,只听见一声“打”,行走在路上的日军被这里一阵子枪响,那一阵子枪响,打得晕头转向,以为中了埋伏,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支枪在对准他们。有的当场倒地,有的被嗅枪击中后浑身是孔,血流不止,痛得死去活来。
嗅枪的子弹是一粒粒的铁球,每发射一次,会同时射出数十粒子弹,打在人身上剥又剥不掉,拔又拔不出,侵华日军对这种“新式”武器闻所未闻。
经过与日军数十次的交锋,嗅枪队的名声渐起,日军对这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队伍,无不畏惧三分。
抗日敢死队英勇赴死,毫不畏惧
这一天傍晚,蓝春达带领20多名队员,在蒲板溪双峡寨的山沟内,发现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共有80多人,偷偷的沿山沟潜逃。
蓝春达迅速报告国军63师师长,并神速调集队员,开展麻雀战,打冷枪。
蓝春达命令队员分散到各个山头的制高点,从上往下向敌人猛烈开火,牵制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还要预防敌人突围逃跑。
一个小时左右,国军63师一个团的兵力赶来,将这80余人的日军团团围拢,喊话要他们投降。
日军拒不投降,被全部击毙。
在清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这支日军大部分竟然是日军军官,其中就有109联队队长泷寺保三郎的尸体,全身千疮百孔。很明显,他是被嗅枪队的鸟铳所杀。
雪峰山战役阵地
在整个雪峰山会战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支民众抗日队伍,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但是能够说得出名字的,除了蓝春达的嗅枪队,还有黔阳的农民敢死队,甚至像姜军耀、龙云飞这样的土匪,在国难当前之时,也慨然拉出队伍,冲向敌人,用湘西人的血性,协助主力部队将敌人埋葬在茫茫大山中。
湘西会战大捷,俘虏的日军
血火硝烟,逐渐消散,已是垂暮的老人们,为了收集龙潭会战的详细资料,踏遍了龙潭所有的战场,走访了当年战争的许多亲历者,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去记录着当年的每一幕。
湘西会战俘虏,抗战历史中日军最惨的一战
用他们的话说,不为名利,只为这些当年屈死在日军刺刀下的乡亲,为奋勇杀敌的湘西血性。
中国军队誓死杀敌
明天继续为您讲述这次会战的主要目标——芷江机场飞虎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