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三章《童女斩蛇》(三)场次(1)
《童女斩蛇》的场次(1)
第一场:李敬山扮何仙姑上场,表白她如何借口一条蛇是金龙大王下界,每年要吃一个童女的骗人勾当。接着县里派来的地保,向何仙姑请示童女祭蛇的事。李敬山有时扮文丑,有的观众嫌他不雅,这次扮演何仙姑,形容她的狠毒庸俗,则颇为对工。
第二场:地保和乡民商量选派童女。四个乡民里面,只有李诞有女儿,地保就派他献出女儿。
第三场:李诞(高庆奎扮)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刘氏(李寿山扮)、女儿寄娥(我扮),大意说:地保奉太爷之命,硬逼他把女儿献出去祭那金龙大王。李诞主张把寄娥送到女婿家中躲避,刘氏恐怕连累女儿女婿,想要逃走。高庆奎、李寿山表达了这两个忠厚老实的乡民既舍不得女儿,又无法抗拒官府压力的矛盾心情。那时,高庆奎在俞振庭的“双庆社”里,还是二路老生,贾洪林逝世后,像《一缕麻》里的林太守,《木兰从军》里的花弧,以及这出戏里的李诞,都归他接活。但俞振庭很提拔他,常常在中轴派他唱做并重的老生戏,像《空城计》《洪羊洞》《打棍出箱》等。有一次振庭和我商量,打算派高庆奎唱《辕门斩子》,要我在他前面唱《穆柯寨》《枪挑穆天王》(斩子的穆桂英照例换人)。我表示赞成,以后就渐渐红起来,成为头路老生了。
李寿山一向应架子花脸一工,但他在三庆科班是学贴旦的。他在《风筝误》里的丑小姐演得不错,扮演老旦刘氏更是轻而易举了。三庆科班是程长庚老先生主持的。他的教学方针,我们从老艺人钱宝森写的《京剧表演艺术杂谈》里可见一斑,大约有三个特点:一、不惜重金礼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师;二、尊重老师的意见,由他们自己选择剧目,也不限定时间,以仔细扎实为主;三、学生排戏时,不同行当的学生都来旁听。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货真价实,见多识广,即使因生理上有变化,从这一行改那一行也并不困难。李寿山就因为个子越长越高大,从旦行改到了净行。
我演寄娥,起初听说要把她献给大王,心中未免吃惊,当看到父母手忙脚乱地商量了半天没有好办法时,就向二老说:“还是放我去的好。”李诞夫妇坚决不肯。在这进退为难时,寄娥略一停顿,就劝爹娘先找赵铁嘴算命再作决定。李诞夫妇下场后,她有一段独白:
我想世界之上,哪有什么金龙大王,一定是那婆子造的谣言,你想哪有神仙吃活人的道理?为什么一年只吃一个?可恨地方官府,糊涂迷信,不知为民除害,反把好好的人命,生给害死,今天轮到我的头上啦,我倒要趁此机会,看看他是怎么回事。我爹娘一定不放我去,故此假说前去算命,判断吉凶,再定行止。我不免赶紧先到赵铁嘴那里,给他几个钱,想法子让他说我决无灾难,那时爹娘信他的话,放我前去,也未可知。咳!正是:心中巧计安排定,虎口扳牙显才能。
我对角色的体会是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处于官府压迫下,为了解决父母的困难,才不得不挺身应募。她知道此去是“虎口扳牙”,但她有胆量,不怕事,打定主意后,不再顾虑。这些心理变化过程,主要依靠眼神、面部表情、语气的运用得当,才能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第四场:赵铁嘴算命。这场戏描写江湖术士的信口开河很有意思,当寄娥跑到命馆里托付他:“回头我爹妈来请先生给我算命,务必说我流年很好,什么灾难都避得过去。”郭春山扮赵铁嘴,他鼻梁上架着古老样式水晶宽边大眼镜,嘴上两撇小胡子,头戴瓜皮帽,身穿洋绉大褂,装腔作势,一派江湖气地说:“姑娘这话大错啦,我们算命的先生,向来直言奉告……不能恭维人,可也不敢撒谎……要让我胡说可万不敢的,不是我的声名要紧吗!”他略作停顿,对寄娥使了一个眼神,两手往外一摊说:“再说姑娘您给我想想,我图个什么呀?”等寄娥拿出耳环送给他当谢仪时,他立刻又换了一副神气,好像医生问病源那样亲切地说:“姑娘不必多礼,我请问是怎么回事?”寄娥:“这事亦不便明言。”赵铁嘴贼嘻嘻地说:“一定是姑娘的婚姻大事,恐怕爹妈拦阻。”寄娥见他错会了意,就将错就错地带笑说:“先生就不必细问了。”赵铁嘴满有把握地说:“猜对啦吗!那么我先给姑娘看一看。”他站起身来,对寄娥上下打量一番说:“姑娘这步运气本来好得很,用不着我撒谎,就是不托付我,也是这么说的呀。”
接着李诞夫妇带了寄娥到命馆算命,刘氏把写着八字的纸条交给赵铁嘴,他先看八字,嘴里念念有词,又看着寄娥说:“姑娘这步运好得很哪,满面清光,煞星远避,好得很,好得很。”李诞面带愁容说:“恐怕目下有一步灾难,先生要仔细看一看。”赵铁嘴把脖梗微微往后一挺,用手理了理嘴上的小胡子,盯着寄娥脸上看了一会儿说:“不妨事、不妨事,目下虽说有点灾难,但是福星解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依命相合参来看,现时老先生一定有点喜事呢!”赵铁嘴和李诞说话时,偶然瞟寄娥一眼,寄娥也用眼神表示满意,还有他当着李诞和寄娥相面时,那种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几乎要笑出来。在当对的社会里,命馆、卦摊还是盛行,所以也引起观众的笑声。
在排演《童女斩蛇》时,郭春山接到赵铁嘴的单本后,还花钱到命馆里算了一个命,察看算命先生那种话里套话,借风使舵的神情语气,所以演来是入木三分的。
郭先生出生在小荣椿科班(我外祖杨隆寿先生办的科班),是丑行教师唐玉喜的学生。唐玉喜初唱武旦,后改昆丑,方巾丑演得好,《取帅印》《选元戎》里的程咬金最拿手。郭春山得他的传授,成为京昆两门抱的丑角,戏路子很宽,我演昆戏,离不开他,像《风筝误》的丑公子,《玉簪记》的进安都演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