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鲁克》第一讲: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1》)
德鲁克对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孔子在《论语:为学篇》中的这段话已经耳熟能详,无须赘言,但是关于这段话的解读却是五花八门。
在儒家,谈到学习时,一般有三层含义:
首先,学习的内容为四书五经,包括知识层面的:诗、书、礼、乐、易。技能层面的:礼、乐、射、御、书、数。
其次,就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与思相配合,所以孔子才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15》)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的,光学习不思考将毫无领悟,不但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容易忘记,学习之后有成为书呆子的嫌疑。而如何光思考不去学习则会陷入更大的迷惑,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是有限的,仅凭自己的观察,无法找出连贯的系统自然会觉得茫然。
最后就学习的目的而言,主要指的是通过学习增益德行,成为君子。即必须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去验证所学习的内容,并不断修正自己。

关于“习”字,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他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练习”之意,最大的困惑则在于“时”字,通常来说,我们都会认为,“时”字应该是时常,经常之意,但是我们找遍整本《论语》,发现“时”字一共出现了11次,只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当季节来讲,第二个就是指适当的时候,从来没有一次指的是“时常”之意,而且“时”字在古代本就指“时机”之意,将心比心,我们从现实出发也能感受到,学到的东西不是总能去应用的,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一旦出现了合适的时机,我们真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成查,那才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因此,我们的翻译应该是:“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类似的观点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在《论语.为政篇第13》中,子贡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论语.宪问篇第27》中,孔子说:君子认为自己如果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曲阜:孔林入口
管理的实践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对于管理学的态度同样应该如此,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教授在《管理者而非MBA》一书中认为所谓的传统MBA项目,招收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年轻的、即使有点管理经验也少得可怜的人,它们无法使用艺术或者技巧,只能通过分析和技术的形式来强调科学,却忘记了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彼得·德鲁克对此持有完全相同的观点。他曾经拒绝了哈佛商学院的邀请,主要原因是当时哈佛商学院院长制定了一项规定——教职员工每星期最多只能做一次咨询工作。而在他看来,管理学更是一种实践,从业者必须参与实践。
在写作新书之前,德鲁克通常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在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之前,他曾经在通用汽车工作和观察了两年。),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这种观察和互动中形成一些颇具洞察力的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什么“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直指人心的观点和故事,成文风格简单、清晰而有力。
这种研究方法在管理学术中被称之为“管理经验学派”。然而这种学派在学术研究中不属主流。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学的“学术规范”,没有“模型”和“论证”,因此很难在学术论文中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德鲁克知道自己从来就是一个学院派的“边缘人”,因为他关注的自始至终都是实践。
2002年6月22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以此感谢彼得·德鲁克为管理学界做出的贡献。德鲁克在有生之年得到了美国学界的认可,孔子则直到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才被封为“褒成宣尼公”,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被累追为:“大成至圣先师”。
此时,他们早已桃李满天下。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DA)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