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鲁克》第十四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24)
德鲁克对曰:“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收者”。《管理的实践》
只要谈及孔子的基本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是一定要出现的。事实上,在《论语》中这八个字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回答仲弓问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2);二就是在回答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呢?(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恕?上如下心为恕,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不强迫别人去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正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的上策,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相当之难了,要不然,孔子就不会把它做为作用铭送给高徒子贡了。
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人本来就是自我中心的动物。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做的,叫“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结果儿童总会指向自已看到的这个角度。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人天生习惯从自己的视角认识事物。这就好像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一样,所以孔子的这句话最难的地方在于要求突破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本性。
这对沟通有极大的启发,两个人在一起谈话,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呢?德鲁克一言以蔽之:“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即要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这不正是“恕”字的体现吗?如何不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对方没有听懂,没有听明白,那么沟通发生了吗?当然没有,那只是在自言自语而已。
苏格拉底曾指出,一个人应该根据他人拥有的经验,与他人谈话。也就是说,与木匠说话,就该使用木匠使用的语言,以此类推。唯有使用接收者的语言或是他们的术语,才能沟通。而这些术语也要根据对方的经验而来。对人们解释术语没什么用处,如果这些术语并不存在于他们的经验中,他们就无法接受这些术语,因为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
想起陈诚将军的一个例子。在淞沪会战期间,官兵们反映,日军火力太猛,压得人头都抬不起来,陈诚将军还了解到,有的兵从未见过如此大仗,精神十分紧张,阵地前鬼子影子还没看清楚,自家步枪里的子弹倒快放光了。无论长官如何三令五审,情况都没有好转。见此情景,陈诚将军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你们注意到没有,鬼子轻重机枪的声音是’啪啪啪’,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考验你呢,问你究竟’怕不怕’。我们能服气吗?当然要干净利落地回答他:不怕,不怕。若用手里的枪来表达,就是两发点放,’不’-’怕’。如此,小鬼子知道我们有胆气,他就不敢再往前拼命攻了。”“要是你闭着眼睛乱射,那就是’怕怕怕’,完了,鬼子知道你还懒着呢,没有经验,等你子弹放完了,人家就会上来招呼你了。”
孔庙避水桥:三桥纵跨,皆以砖石券拱,中桥宽10.30米、长16.68米,两翼辅桥宽3.43米、长13.35米。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故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承担人际关系的责任
作战的道理讲的如此生动有趣也真难为了陈诚将军,但是目的却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是要让没有什么文化的新兵能够听懂,能马上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与他人说话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一位经理人和员工交谈时,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知觉能力。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
知识工作者应该要求与他们共事的人根据其的优势和工作的方式调整他们的行为。因为组织的基础早已不再是权力,信任日益成为组织存在的基础。同时,信任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而是意味着人们可以互相依赖,它的前提是人们彼此了解。因此,知识工作者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根据德鲁克先生的建议,管理人员首先需要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突破人类自我中心的“恕”道:
1、我应该向与我共事的人和我依赖的人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多长的期限内?
2、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由谁提供这些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多长的期限内?
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又各不相同,第一个问题就应该摆在第一位,因为它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渠道,如果没有沟通的渠道,那么管理人员就不会得到反馈的信息。
沟通的重点不在于沟通本身,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侧重于共同任务,共同挑战,总之是要做的工作,因此,在首先问过“我应该向谁提供信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开展工作了”之后,沟通的重点就自然转移到共同的任务和工作上了,沟通就有了效果。因此,第一个问题不是“我想要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其他人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其他人是什么人?”只有在问过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问“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由谁来提供?以什么形式提供?在多长期限内提供?”
能回答第一个问题的人是其他人。因此,要获得管理人员工作所需要的信息,第一步是找到每一个与管理人员共事的人,找到管理人员依赖的每一个人,找到每一个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然后问他们。但是,需要做好回答的准备。其他人应该会反过来问:“你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这两个问题听起来可以说是简单明了,可是回答起来并不简单。要回答这些问题,当事人需要做慎重的思考、做大量的试验,而且,答案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实上,每隔18个月就需要重新问一下这些问题。在每次发生真正的变革之时,我们都需要再问一遍,例如当企业的“事业理论”发生变化时,或其他人的工作和任务发生变化时。
所以,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是,“这一讯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围之内?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主讲:彭信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DA)资深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骐骥资本联合创始人、国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
十五年企业管理及创业经历,长期从事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研究与教学。师从国学导师傅佩荣先生,对儒学经典亦有深入研究。培训真诚感人,语言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
(0)

相关推荐

  • 德鲁克: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

    导读: 何谓沟通呢?沟通是感知.是期望.是要求.沟通与信息完全不同,但信息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沟通必须基于接收者的感知而非发布者的臆想,否则就纯粹是做无用功.管理者不应该从"我们要讲什么&qu ...

  • 《子曰德鲁克》第四讲:举直错诸枉

    举直错诸枉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篇第19>) 德鲁克对曰:" ...

  • 《子曰德鲁克》第四回:反省是个好习惯

    德鲁克:您有个学生曾子很有名,他写的<大学>很有名. 孔子:呵呵,你说的是参吧?他从前可是一个很笨的人. 德鲁克:一个很笨的人如何继续你的衣钵的呢? 孔子:正是因为笨,所以更用功. 德鲁克 ...

  • 《子曰德鲁克》第二十七讲:人文精神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篇>第17) 德鲁克对曰:"经理人工作中的一项特定资源是'人'.人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任何试图以 ...

  • 《子曰德鲁克》第十一讲:辅佐上司有三愆

    侍于君子有三愆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第6) 德鲁克对曰:"要意识到你的老板 ...

  • 《子曰德鲁克》第八讲: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第17) 德鲁克对曰:"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 ...

  • 《子曰德鲁克》第七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第14) 德鲁克对曰:"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 ...

  • 《子曰德鲁克》第六讲: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18) 德鲁克对曰:"专业人员认为,普通人应该并且可以做出努力来 ...

  • 《子曰德鲁克》第十七讲: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德鲁克对曰:"我们只有一种办法了解我们的长处:即反馈分析法.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采取什 ...

  • 《子曰德鲁克》第三十四讲: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下)

    子曰德鲁克 前面写了这么多,刚说完孔子的好学,下文就和大家说一说好学的德鲁克.与孔子一样,彼得.德鲁克的一生是教学与学习交织的一生,同样是"学不厌,教不倦"的典范,强烈的学习欲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