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秀市:秀才埠上老圩桥
总有些时辰恍然,如听禾场上童年呼唤:二五八,去当秀才埠啰。于是暮色迷离中朝小巷走去,足音空旷却发现树皮木屋愈来愈少,往日建筑语言错落有致氤氲人间烟火色;而今旧屋瑟缩新房幢幢拔地而起,棱角分明穿插其间,却像古画破旧部分补笔尖锐醒目,剃头铺、寿衣店、杂货铺消失无影踪,莫非现代生活与审美真是永远悖论?望着夜色中秀水河,时间是不真实的布景,来时路上粮站一片废墟,教办沧然矗立,茶铺变身小洋楼,大红灯笼挂着清冷幽深,昔日二胡伴奏歌子成了幻听。低首,原来悄悄改变的不止是河流,还有磨刀石似的桥栏,一弯一弧点点滴滴磨去风霜磨去梦里色彩。山川水脉钟灵毓秀流向了岁月深处还是藏在哪条暗道?伫立间思绪悠远绵长。
秀水逶迤,脚下老圩石桥大约建于宋嘉祐丙寅年(1056),彼时一带山冈连绵起伏,肖家、聂家、杨梅洲于元符二年(1099)在弓定湾西岸边建立了龚城古庙,现在又自发重修起新的天府庙,座西向东,当时对面还有戏台曰“龚城”,诗云:“传闻禹庙空山里,复见龚城落水涯”。元仁宗延裕元年(1314)双乘桥朱家村庆四郎次子纠八,入赘源里黄氏,就在这弓定湾辟塾为师教书授徒,从游者众,遂名“秀才埠”。至正二十六年(1366)范螽庆、陈绂、熊瑞章等又倡修石桥,第二年桥背(桥北者也)黄、邓、陈三家,邀附近颇有财势的组成十八姓一村:雷蒋涂、肖左范、丁黄周、聂叶畲等开街“洲潮圩”,与西南杨氏开店隔河对峙。时日嬗变,“龚城”、“弓定湾”、“洲朝圩”称呼消失,唯有“老圩”流传下来,桥两岸统称“秀才埠”。自此古桥已近千年,横跨岁月河流上,堪成小镇经典坐标。
山青青水碧碧,秀市山区面积广,从前木材竹料都走秀水河道运出来。到了清未民初,干脆就地取材,从抚州请来师傅引进竹篾编制技术带徒传艺,于是家家户户打竹床、竹椅、竹篮各色生活用具,形成传统手工艺市场。夏夜里竹床曾带来无限清凉回忆,连中秋习俗里的“星子灯”细芽仔大都用竹枝扎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篾棍篾剑篾玩具还在记忆里挥之不去,乃至多年后站在讲台狐假虎威偶然发作:“XXX,到你家抽根篾条来……”背倚老农具厂的人家编为“篾具街x号”亦可窥见一斑。有趣的是,壁屋门口仍摆放着一堆竹料,小巷总在不经意间留下温馨角落。与之相延下边民居则叫“锅炉下”,据说缘于此处一落里打铁手艺人聚居为多,生意好炉火旺,铁锅之类卖得多。民国时周天兴、朱太和、杨定生等铁器店产品甚至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锅炉下”地名就这样随口拈来。
老桥长十四米,两端引桥若梅花瓣散开,一色麻石结构,宽四米,二墩三联拱。若是明月之夜于新桥遥望,则水中倒映三轮圆月,波光静谧潋滟,好一卷梦里水乡。左右石栏四条各两米来长一尺来宽。上游桥栏下伸出两个桥墩三角形以减轻大水来时冲力,形如古时男子木屐。桥墩上心勤的人过去也曾在上面种点小菜什么的,颇有生趣。墩腰上嵌有铁架子,据说塑着怪兽舞爪镇邪。虽说现在锈蚀斑斑面目模糊,但桥畔居民说老桥显灵,不管是醉关公还是矇瞳伢仔掉下河去总无性命之虞,年长月久恐是老桥有了灵性呵护生民百姓。
饶是如此,1942年6月7号日寇侵略时,国民党58军借口阻止日军通行,撤退前将桥面炸坏掀开六尺见方窟窿,以致独轮车人力车挑担的均无法通行。9号日本鬼子窜扰河街,烧毁四十多幢店铺,老桥石栏也不可幸免推入河中。直到五十年代中期195地质大队方用吊车吊起,开茶铺的蔡大新等又重新修葺桥面通行。构成今时格局,此岸河街、桥背与后街;彼岸老圩、锅炉下。两岸百家姓生生不息,一路走来人世变迁,老桥见证了河街繁华,也承载了昨日辛酸。
临近看桥,桥如不事装束的农妇,只有两边缠绕垂下的爬山虎添些苍绿,桥头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石柱及文字石碑早已不见。滚滚红尘岁月蹉跎,原来齐崭平整的麻石条出现断裂,桥面尘土封积雨天积水。凭坐桥栏行人寥落,八十年代伊始,老桥上游下游各建钢筋混泥土新式拱桥,中间大拱左右肩三小拱,沟通小镇南来北往。随着集镇中心逐渐东移,圩集从最早的弓定湾,到龚城,到洲朝圩,到秀才埠河街,到农贸街,再到新街,公路发达水运淡出,卸下运输负重。老桥真的老了,河岸的人一拨换了一拨。六十甲子说轮回,唉乃一声山水长。河面上再也看不到竹筏木排顺流而下,昔日河畔古树掩映换作新房鳞次栉比,老桥下两端拱洞近半泥尘堵塞,数声鸡鸣不知何处,但觉地老与天荒。风雨沧桑,桥头柚树无言相伴,一竖一卧似与老者相对坐,人间多少事,尽在河水悠悠中。
不过不用担心它会沉寂,来来往往老桥引渡,桥南不远便是小镇学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要书声朗朗,文化就不断;桥头募建的天府庙更是森然庄严,只要信仰还在,香火就不绝。若是待到春日水暖夏季丰盈时,河水泱泱,一汪碧水蓝天倒映河岸人家,这风情便又是好一幅水色淋漓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