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告诉你:孩子逆反心理的根源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特定时期的心理反映

1.由于孩子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会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发展。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会慢慢发展成逆向。

2.孩子的自我意识强化。孩子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在成人,自己能够管理自己,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对大人的教育,他们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反抗”。

(二)幼儿家庭教育上存在问题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不知道孩子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具备的潜能和资源,对其提出过高的要求,为其过早定向,强制其做不乐意做的事情。如参加幼儿园的“英语”“舞蹈”“画画”等兴趣班。部分家长的出发点并不是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而是为了让其掌握一种或是几种技巧,让孩子不亚于其它小朋友。在这种“高压”思想控制下,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变得欲加强烈,父母与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对立。这就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所造成的后果,其期望是不切实际的。

2.家长过于严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严厉,在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打骂孩子或是罚站等。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要么懦弱,胆小怕事,要么逆反性极强。家长“不打不骂不成材的观念,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让孩子身心都受到伤害。

3.家长的过于唠叨,使孩子感到厌烦。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事事没完没了的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4.家长的漠不关心,让孩子放任自如。有的孩子个性很好强,在与其它小朋友相处过程中偶尔发生冲突,那么好强的孩子可能不分是非与伙伴争吵或打骂。又如,孩子出于好奇,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候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让孩子为所欲为,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幼儿教师,教育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许多孩子上幼儿园后,由于集体意志要求制约着他们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幼儿老师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教育因素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1.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不当。一些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呆板乏味,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和喜好来开展和调配。使孩子对教育产生反感。

2.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1)威胁恐吓。有些老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加恐吓:“你再不听话,呆会儿就不用出去玩了。”“你这么牛,把你送到隔壁班去。”“再不会做好就到门口去。”等等,这些现象在幼儿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话说太多就会给幼儿心理造成伤害,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强烈不满,有的就会在一切事情上跟教师对着干。

(2)武断夸大。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无端判断,因此同一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好时坏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浩浩和安子打架了”时。老师认为浩浩是调皮爱惹事的,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浩浩训斥一顿,不给幼儿申辩的机会。老师这种不了解实际情况就粗暴解决问题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反抗教师的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又是”“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又是你做的好事”“怎么又是你捣的鬼”等等,对幼儿进行全盘否定,使其自暴自弃,不仅悔改之意荡然无存,而且和教师有了明显的矛盾,时不时要做“自由人”。

(四) 同伴交往中的个体影响

孩子在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孩子中出现的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会带动其他的伙伴;再加上孩子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五)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模模,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成人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清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孩子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

身教给子女一个好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很难免出现不良的言行,作为父母应该对自己的过错向孩子解释甚至道歉。然而,这也是一个使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过程。父母们应该改变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注意对幼儿的身教和言教。让幼儿身心轻松、快乐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