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学习——弹指间吸取别人数十年功力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89天的第89篇原创文章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
每天要接触不同领域的人、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行业的讯息,不同跑道的公司。这份工作,每一天给我都是新鲜~
当然,有新鲜,也有挑战,不管是作为一名影视行业从业者,还是一名公司CEO,既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不断适应不同的节奏,各种切换,处理的好,会享受其中,处理不好,也会时常陷入焦虑。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工作状态里变得更主动?如何能在不断的切换中更加游刃有余?我最近的一个感悟就是,不断提升快速学习的能力。
尤其当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的客户,我们的工作是要为其提供服务,但如果我们连对方的行业都一问三不知的话,怎么能主动引领客户跟着我们的节奏走呢?
服务业的正确打开方式,从来都是主动服务、多干活,随时切换到甲方爸爸的体验场景中,反推他们在服务感受中有可能遇到的疑问和痛点。然后才能做到卡位表达,精准答疑。再按照工作推进轴,根据各时间节点给予提醒和合理化建议。把所有的工作和问题做在了前头。长久以往换来的甲方依赖从很大程度上就塑造出了组织竞争力。
而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你对客户的行业、背景、公司、技术都足够的了解,才能有机会对话,才能更有自信去对话。
而这一切,都依赖深入学习。
但是你会说,要想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成为一个能有谈资的行业新手,甚至成为行业专家,谈何容易。
我得去啃几个大块头的行业专业书籍吧?按照1万小时定律,我得花1万小时吧?等我成为了专家,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现实情况是,没过几天,热情褪去了,你就打了退堂鼓,最后完成了从入门到放弃的全过程。
那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呢,当然有,那就是快速学习。知名商业顾问刘润甚至提出了“20小时从‘不会’到‘学会’”的理论。用刘润老师的话说:
快速学习能力是一名优秀商业顾问的“六脉神剑”,甚至是商业机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一下我很受益的刘润提出的快速学习的四个步骤。
大量泛读
每当我们信誓旦旦想要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总会把仪式感做足,比如要开始打羽毛球了,那就买最好的全套装备;要开始学英语了,就买大量的参考学习书;要开始进入一个陌生领域了,就去买一个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幻想着一页一页都给它啃下来。
管它开不开始呢,准备工作得做到位。
这无可厚非,如果你时间充裕,当然可以这样准备一番,更何况,仪式感是我们赋予生活的一往情深。
然而,先不管这些方式奏不奏效,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大前提是,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的目标非常纯粹,所以,这些前提条件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迅速进入状态。迅速进入状态不允许我们做太多无效的精细工作,而是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所以,迅速进入状态的第一步就是大量泛读,拆解开来,就是大量和泛读:
01
大量
找到10本左右该行业的入门级别的书籍和最权威的书籍。
可以通过豆瓣、知乎、得到这样的平台,搜罗到这个行业里面公认的权威书籍和给小白看的入门书籍。5-10本左右即可,量,首先是基础。
02
泛读
快速学习的过程,完全用不着一字一句的精读,因为时间不允许。就算有时间,精读的有效程度我们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那么,泛读怎么读?
首先,读目录——了解整本书的框架结构;
其次,读核心观点——跳过案例、故事、细碎的情节;
最后,及时标注或摘录,光看是没用的,必须要及时把有用的信息摘出来。
因此,电子书的阅读是最方便快捷的,现在的电子书都非常好找,也利于后面思维导图的整理。
泛读的时间最好是一个集中的时间段,给自己留一个“心流时间”,静心沉潜到一个新的领域里面,一口气泛读完这些书,是最高效的,而不要挑过于零碎的时间。
形成思维导图或是知识体系
在大量泛读之后,就需要系统地梳理一遍自己摘录的笔记,修正和完善它们之间的关联,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模型。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帮我们站在高处,俯视这些全新的知识用的。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自信,就是因为面对强者或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都是带着本能的仰视目光,自然就不够平等,实现不了对话。
所以,站在全盘来看整个这套知识的结构框架,就更有全局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上帝视角。
因此,这一步至关重要。方式可以是自己在本子上画出知识结构,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抑或就在白板上,把各种要点写在便利签上,白板就像是指点江山的地图,便利签可以任意移动,找到彼此的关联,找出上下结构,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识体系。
请教专家
进行完第二步,可能我们还是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有问题,就要大胆问出来,因为你的疑惑,可能别人很早就都解决了,或者专家的一句话,就能让你醍醐灌顶。
当然,你不一定认识这个行业的专家,也不想中间牵扯太多人情,所以,如何请教专家呢?其实,也有几个不同的方式,比如:
01
利用搜索工具
网络上有很多大神级的人物存在,哪怕只是百度搜索,也能或多或少地解决你的一些疑问和困惑;
当然,我们还可以到专业的高阶网站上去搜索答案,比如豆瓣、知乎、果壳、得到、喜马拉雅等等。
02
利用付费平台
很多人都在用“在行”,申小姐没有亲测,所以不敢妄加推荐,不过据说可以快速约见不同领域的行家,花少量钱,虚心求教,就能与专家面谈。当然,也有说要辨别假冒专家的。
总之,基于大量泛读之后建立起来的全局观,才能问出好问题,否则,就算和专家对话了,自己也是听的云里雾里。
上口复述练习
到这一步,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难。
最重要是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上口说,不复述,知识就永远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就很难找出逻辑和知识点的漏洞;
最困难也是因为人的惰性导致。如果不是有强大的自制力和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极少有人做到刻意上口练习。
都说,世界上没有比老师更幸福的职业了,因为,当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不仅要自己做研究,还要把研究讲给别人听,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有好多知识并没有搞明白,所以就逼迫自己再去系统整理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做一段时间的研究,教一段时间的课,再继续优化研究,应该是学者最好的生活节奏。
说回来。刘润在他的20小时快速学习的理论中,把5小时放在了泛读上,3小时整理知识结构,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都留给了复述。
这就是著名的“费曼技巧”,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体系和理解讲给别人听。这样做会有三种结果:一种是你讲的爽,别人听的爽;一种是你讲的爽,别人没有听懂;还一种是你自己都讲得不爽,讲着讲着就把自己讲糊涂了,别人就更不爽了。
第一种情况肯定是最理想的,但后面两种情况的发生,就说明我们的知识还不扎实,还有理解的薄弱点。
所以,找到薄弱点,再去泛读,再去提炼导图,再去请教专家,无他,就是不断微调、重复、微调、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