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从来不等于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产品的热情和能力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40天的第240篇原创文章


昨天在混沌大学的班级群里,混沌的工作人员@我,还发了一张截图过来,原来,作为善友教授的小粉丝一枚,竟然被善友教授的文章pick了,泪流满面。

文章原文是《假如柏拉图来讲创业课,会怎样?|第8期混沌创业营全新启幕》,欢迎大家戳原文支持~

虽然被善友教授称作“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说明革命尚未成功,申同志还需努力,但有幸被善友教授点名,用教授的话说,amazing beautiful。

PS:如果下一次还有机会被教授提到,希望称呼可以变为“申鹤厂长”(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厂长)。

在混沌大学的毕业典礼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风华正茂,混沌同行》,里面提到我认为混沌最牛的地方是什么:

“如果要问我,混沌大学最牛的地方是什么?以我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求学经历来看,我认为是:

混沌大学发明了一套语言。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人类创建了语言的体系,才让同一语系的人有了表达的同一套规则、定理,而混沌恰恰也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只不过混沌发明的是一套思维模型的代码,是一套只要你玩得转,没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即插即用的通用代码。基于同样的这套程序,所有人的讨论才是同频共振的。

否则,人与人之间信息极不对称,那么当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必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极大的效率的降低。”

没想到被善友教授看到,的确惊喜。但我更想说的是,以上这一段感受,也的确是我的真情实感和创业五年以来的肺腑之言。

在公司范围内发明一套统一的语言和代码,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你可以把它叫做标准化。

混沌的这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何尝不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语言,只不过,混沌的标准化太高维了。

很多人总对标准化有偏见,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想来谈一谈,公司为什么要统一语言和动作,以及如何避免标准化带来的僵化。

1、为什么要标准化?

首先,什么叫标准化?

最直白地说,就是统一一套语言、底层逻辑、和行为动作。从公司范围内来说,公司的标准化包括规章制度、技术/产品/服务、公司文化、流程、基本工作规范等等。

关于标准化的好处,在网上随手一查都能查到很多,我想从实战的角度,来回溯一下我坚定不移要做标准化的心路历程。

在日常工作中,以下的场景是我们之间经常遇到的,比如:

公司在执行一个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的名称在各个部门千变万化,BD部习惯说客户名字,项目部习惯说项目简称,财务部对项目的称呼是合同里写的项目名称,最后到人力资源部要核算绩效提成的时候,就蒙圈了,这到底是哪个项目?

项目在公司内部的微信群的命名也存在这个情况,一个项目一个命名方式,项目群一多,客户群好几个,内部群又好几个,大家自己都会经常搞混。

公司开项目的方案会,提案的人负责讲方案,讲完方案之后,大家七嘴八舌发表意见,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方案好坏的标准,所以各说各话,再加上各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导致效率低下,为了提高效率,最后就只能是我来拍板定修改意见。

公司难免出现人员变动,在公司刚成立的几年,甚至人员是大范围的流动,一旦关键人离职,新来的同事又要重新上岗学习,就算是成手也要有和公司融合的时间,更何况是需要培养的新人,每走一个人都是扎心。

等等,种种。

如果不去统一公司内部的工作语言、精细化到全流程,不去统一大家的思维逻辑,让大家有一套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去统一大家的规范动作,还谈什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刘润有一篇文章说的好,产品,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从来都不会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

你有一只鹅,它每天下一只蛋。你把鹅蛋卖了,每天能赚不少钱。那么,你的鹅每天下的那只蛋,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吗?

当然不是。鹅蛋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那只鹅才是。

你的一个个产品,就是一只只鹅蛋。他们只是结果。它们不是核心竞争力,你为什么能做出这些产品,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你有一个打磨了无数次的做产品的独特流程?你创造了一种员工极度负责、眼睛里容不下一个bug的文化?你有一支投入了5年,一直研究底层技术的团队?你的设计师团队,每年去20个国家采风?

这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东西,让你源源不断下蛋,产生新产品。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痛定思痛之后,我下意识地开始做起了规范性的统一语言的动作。

然而,这件事情,知易行难。

你需要身体力行在一线打仗,只有听得见炮火的人才能统一出来作战方针。

你需要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小题大做。

当大家遇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事情就过去了,然而,你却不能到此为止,你需要把这个问题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为标准,再把这个标准下降为流程,这个过程,需要你有极强的敏感性、敏锐度、判断力、洞察力,更需要有耐心。

当庞杂的标准化系统建设起来,你以为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然而,熵增定律无时无刻不在发挥效力,标准化的100分,往下一级可能就是80分了,再往下可能就是60分了,所以,你又要去做敲打的动作,就像是你已经钉好了一个木桩,但是经年累月,木桩一定会有松动,所以,你还需要填土、夯实。

这中间,困难重重,会让你动摇的瞬间时有发生,但是,熵增定律又出现了,如果你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到下面一级那可能就是一分一寸的动摇,再往下那就是十分十寸的动摇了。

我就时常被标准化搞的崩溃,别人说你搞的太细,但我自己知道,所有长期未来的项目,都是那些正确而艰难的事情。

2、如何避免标准化带来的僵化呢?

那么,如何避免标准化带来的僵化呢?

很多人说,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

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做工作本身,还举出IBM的例子,说IBM就是这样走下坡路的,因为IBM的员工是世界上最遵守纪律的。

搞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巴菲特一直不投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企业。尽管他们都承认,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是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但从投资的角度而言,他们更需要确定性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的伟大。乔帮主年代的苹果公司充满了想象力,这对世界是个好事,但是超出了他们对未来结果的认知。所以尽管被很多人嘲笑是老古董,两位老先生还是按兵不动。

一直到库克时代,苹果从一家天马行空的企业变成了一头利润非常稳定的现金牛,他们才开始大量入手。

很明显,从现在的业绩来看,这么看似保守的风格,一点也没有降低投资业绩的伟大性。

标准化是帮助公司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但与此同时,标准化从来不等于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产品的热情和能力,正相反,打造优秀产品的热情和能力也是可以标准化的,只不过你不去思考它怎么标准化罢了。

具体的做法,用善友教授的一段黑话来总结,我认为非常恰当。

在善友教授的理论中,有两个不太起眼的词汇,却让我印象深刻,分别是Aha moment和take it for granted。

什么叫Aha moment,就是字面意思,就是那些“wow”的瞬间,你不妨上口读一下这个词,没错,就是“啊哈时刻”,你感受到说“啊哈”的时候那个美妙的瞬间了吗?

take it for granted的意思是理所当然。

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善友教授举的例子是:比如去年做了一个改革,用户很惊喜,这绝对可以算得上是Aha moment,但是你满足他Aha moment之后,一年以后,Aha moment会变成take it for granted(理所当然),用户习以为常了,这件事情是很大的一个魔咒,就是你无论多努力,最后用户都觉得习以为常。

但贝索斯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其实它是一个不断拉开和竞争对手差距的过程。也就是说我要用更高的标准。

这段话充分概括了如何依靠标准化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时间又不够了,就不展开了,希望你能体会到那个微妙的美丽。

以上就是今日份思考和分享。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