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四小时的演讲最干货的是啥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从昨晚到今天,被张小龙的四小时微信公开课演讲刷屏,演讲全篇长达三万字,那么最干货的信息量都有哪些?

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和创业的线性逻辑,有这样五点干货很值得思考:

01
“原动力”

它,其实应该在创业的早期、过程中被反复思考和提及,它是一家企业的价值观和灵魂。它就是张小龙口里的“原动力”。

在4个小时的演讲里,张小龙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原动力”。

“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

不管是提到微信做游戏,还是小程序,还是公众号,每一个章节里,原动力几个字都贯穿始终。在张小龙看来,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样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02
原动力应该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鸡汤,关于创始人创业初期带着如何要改变世界的梦想而来balabala,但看到张小龙的演讲后,反倒觉得很朴实。这样一款现在已经拥有10亿用户的产品,在最早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初衷?

张小龙原文说: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不去看人口红利,不用了解流量池,从最实际的需求出发,能否帮助自己抑或别人解决痛点,是原动力的很重要的来源。

03
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创始人经常会被问到竞争对手的问题,张小龙的答案同样可以作为很多人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候的一面镜子。知己知彼,当然重要,但是,我们自己牛逼了,全世界都是我们的。

张小龙原文说: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04
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一款好的产品?

有几个张小龙提到的细节和大家分享:

“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PV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这些细节正是微信把人们能长期留下来的原因所在。

05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一直认为,如果一个公司营销很棒,但是产品不能与之匹配的话,营销将会变成公司的掘墓人。如果品质做的不好,企业做的越大,风险系数越高。

张小龙的原文正是这样的意思:

“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最后,也用张小龙演讲结束的那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

愿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都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一点点的希望。

有希望,真的是件很好的事情,

很可能是,这世间最好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