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王超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由于疫情也影响了2020年度全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艺术教学也由现场教学改为云端授课。四月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介绍各大美院、艺术院校雕塑系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介绍云端教学成果(投稿邮箱:dstoutiaovip@163.com)。本期介绍南京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王超老师

艺术家介绍

WANG CAHO

——————————————

王 超

汉族,1982年生于内蒙古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理事

亚美尼亚美术家协会会员

南京市栖霞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丝路——心路

文丨王超

一件雕塑的完成,总是伴随着汗水,从构思到实施时间跨度很长,而创作就像僧人的苦行一样,是不断对自我审视的过程,所以当一件雕塑完成时总要歇上半年,彷佛创作将我的体力与灵魂抽走一般,分离出的作品便是另一个自我。而我则需要重新学习知识得以补充,迎接下一次创作挑战。

一部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片中无垠的高原上演的一幕没有法律约束的国度,‘道德’,人与自然的博弈。对我在研究玄奘西行之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他帮我再现了人性内心的狰狞与信念。正所谓人定胜天,试想在公元629年社会动荡,谁甘愿冒此风险不愿五万里到达印度,只为“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毅然决然踏上西去之路,誓言曰:“宁向西而死,绝不东移一步”,这种强大的心理素质战胜了风沙、强盗、最终得获真经,这是信仰的力量,坚毅、决绝、使命感与百折不挠韧性,这便是丝路的精神。从法显、张骞、霍去病、玄奘、王昭君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的丝路传奇,至今仍余温未尽。也许是缘分,我便成为一个诉说丝路故事的雕塑人,探索丝绸之路人物志,是我的创作初衷,也是毕生所愿,丝路那种神秘的过往,如风沙中婆娑昭君瑟瑟琵琶之音,萦绕耳畔,又如霍去病滚滚征尘中战马嘶鸣,也如那烂陀寺靡靡梵音玄奘香烛中恍惚的背影,这一切的神秘吸引我更深入的了解丝路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事情的真相,陈忠实先生写长篇小说《白鹿原》时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作品才能感人至深,而我只能尽力去想象如果我是其中一位,我会如何抉择,这如同演员入戏一样,设身处地成为角色,这便是雕塑不一定非要做出我想要的,而是雕塑本身创作对象想要的,我只是充当历史人物的嘴巴而已,所以有些时候打木雕手里攥着木雕刀很麻木,机械式的去大量,雕凿。而我的身心已经寄托在木材上,这时我需要一支烟,让这种玄妙的感觉定格在那一刻。艺术往往与哲学息息相关,对此我深信不疑,如何将丝路精神借雕塑语言完美传达,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所以每每作品完成,总会留有遗憾和不足,这也是我能够一直研究下去的动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的城市发展、经济、军事实力曾长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我们一直以和平使者的身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深入沟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国家和地区之间睦邻关系,正所谓:“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利于民”,开放与包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和谐共存,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这是丝路精神的重要体现。

当下丝路精神其意义更加深远,我们文化自信,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发扬丝路新精神,用艺术刀笔书写时代乐章。

作品欣赏 

《思愁知路-西行》

木雕 综合材料

2014

70×45×200cm

第十二届全国美获铜奖  中国美术馆藏

《思愁知路》

木雕 综合材料

2007

180×120×185cm

2007年高校毕业生展学术奖

《思愁知路-建驿思骞》

木雕 综合材料

2014

175×65×200cm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

《张骞》

铸铜

2019

50×46×120cm

海澜美术馆收藏

《东归》

木雕

2017

85×35×166cm

中国美术馆藏

《出塞曲》

木雕

2020

120×45×185cm

《法显》

铸铜

2018

56×45×135cm

《千手》

铸铜

2018

66×35×165cm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藏

《昔雨》

木雕 综合材料

2016

100×60×200cm

《丑牛》

木雕 综合材料

2008

188×75×120cm

厦⻔集美博物馆收藏

《文天祥》

铸铜  综合材料

2018

75×56×200cm

《一箭之地》

铸铜 综合材料

2019

80×66×200cm

《祝融与共工》

铸铜  综合材料

2019

200×330cm

《前线》

铸铜 综合材料

2016

188×85×165cm

《脊梁》

铸铜

2018

55×45×145cm

《遁行》

铸铜

2019

45×35×100cm

盆景雕塑创作漫谈

文丨王超

盆景,源起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植物是人类的必备之物,沧海桑田,其中的“桑”与“田”就与植物有关,据考古资料得知,中国最早的盆景记载于东汉(公元25-200年),始出现植物形象,盆劷、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甚至在公元前1万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盆栽植物置于器皿中,观赏研究植物,盆景的形成唐朝最为兴盛(公元618-907年),由园艺栽培升华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盆景”将山石与植物组景,从自然中取“一角”代以自然,欣赏其意境美,宋代(公元960-1279年),盆景造型水平大大提高,形式也开始多样,文人雅士厅堂院落,无不由盆景点缀,至元代(公元1271-136年)盆景造型以“小中见大”为主流思想对后世盆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到明清时期盆景发展至巅峰阶段,出现著名几大流派,如扬派、徽派、川派、岭南等众多分支。

 结缘 

玩盆景是偶然到花卉市场,日久便结识了几位盆景的朋友,取经问道盆景如何养护,便买了两盆置于家中,点缀室内多了几分雅气,但由于工作原因出差半月,加之南方天气炎热疏于管理,两盆素材就这样枯萎凋零,很不舍,遂产生用材料的方式来制作盆景的念头,这样既省去了照料的繁琐,又能永置客厅长久赏玩,起初只是实验性的用金属材料焊接按两盆的形制模仿而成,正巧投稿全国青年美展,展览之余,遂觉其中颇有不足之处,尚待改进。

 文人画情节 

盆景造型有其固定的模式,从其流派讲,每一个盆景派系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扬派盆景的“云片式”盆景,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一寸三弯。而川派盆景则是以“大树”为主,以小见大,缩龙成寸,从创作样式也分类众多,如探月、大风、直杆、双杆、文人等,从创作手法也有其审美原则如“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应物象形,随类传彩”“景无险夷”这些创作法则多取自中国画创作技法,如画论中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由此便发觉盆景创作与国画发展息息相关,密布可分,既而又开始深入研究画论知识充实构图设意方面的不足。而后又慢慢探寻文人画笔墨之道。中国文人画,从唐朝诗人王维建立以来,到元朝,受到艺术家和文人的重视与偏爱,直至清初,文人画形式、画风、内涵、风格达到高峰。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画”其多回避社会现实,画作多取材山水、花木借以抒发“性灵”,文人画中有许多松、竹、梅题材画作,例如竹,竹叶清香,竹影绰绰,与光互动,时时产生虚实美感,因其中空有节,象征“虚心”、“节操”。这种象征是文人在选题与绘画时总会选择符合自己内心状态的绘画语言来抒发。到此,我渐渐明晰我的创作方向,盆景雕塑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心境之表达,借盆景雕塑传达情感,在这方面,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借物言志的习惯,每当文人雅士,志向不得圆满,便借诗情表达胸中忧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郑思肖。又如八大山人,其画中鱼目直瞪,鸟孤傲凄冷,荷遇风不摇,正如其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些都是文人画的精神体现,据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中国文人画》载:“借绘画以抒洩文人们胸中之逸气, 并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求目的与价值,只是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写文人墨客心府灵境,也就是因为有文心、诗情、画意才得命名为文人画。诚如吴镇云:“墨戏之作,为士大夫词翰之舁,适一时之兴趣。

此处我个人感悟颇多,犹如陈师曾在中国文人画研究中提到:“画中带有文学性质,含有文人趣味,在考研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多文人之感想,在画中书卷气,在画处也有文人那种耐人寻味的气息。”如何在盆景创作中纳入雕情塑趣,如何让笔墨意趣置于雕塑当中,是我此时思考并急待解决的问题,直到今日,我依然在探索,学无止境,也许真正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那才是个大问题,并不急于求成,雕塑之美的另一方面也许就是享受创作的过程,或也可以说是能够继续向前走的动力,不能停止。如何表达呢?盆景样式中正好有一种形式曰“文人”,文人树盆景缘系于文人画,它是附属岭南盆景艺术体系的一个支系分流。文人树最初就是由岭南盆景艺术创作理念提出的,即"画意树"一词。中国古代文人应也是盆景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美学观念和材料赋予盆景外在形式美感,又通过诗歌绘画注入生动的情趣意味。盆景成为文人的精神载体,而盆景之美又反过来影响文人的审美,创作心理。移情于物,赋予自然之物以人性,才觉格外有致。从文人画中得到的感悟如何嵌入到雕塑中去呢?绘画语言、文学语言、雕塑语言的有机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尝试做了几组,运用国画方法,更注重布局和心性表达,其中也借鉴了许多文人画中“雅”的部分,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一组文人盆景雕塑便是借鉴此中,力求“少”、“简”,道家言:“少则多,多则惑”,从视觉体验角度讲就是,更突出主体,犹如一张白纸,当你画上一笔,无论是什么,它都会吸引观众的眼球。当下我更注重思想的唯心主义与上面提到的唯物主义相结合,作品一出,不甚满意。可以说文人画是巨大的唯心主义,它摆脱传统教条的程式,仲纸细墨,只为不被精神约束的思想而战,品其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美。”据此,我又萌发了多读古诗词的想法,但年少时记忆力好,如今只能读领会其意,背诵却无从谈起,不过,雕塑创作当然是文化底蕴越深厚越好,不然就落得个只会捏泥人的文盲。

 生发 

当我觉得一切都完成的非常完美的时候,又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尴尬的问题在于,我把一个金属的盆景雕塑要不要栽在紫砂盆中。我觉得这样非常的不合适,因为从材料雕塑角度讲,我是用金属材料创作的盆景雕塑,而金属和紫砂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冲突出现了,思考良久,分析,树木从泥土中汲取养分生发光合,而金属盆景雕塑想要有生命的根基必须也要有它的动力源,能够产生动力源的就是——具有能量符号的零件,于是找了几个类似小发动机的零件,将盆景根部于发动机孔洞相衔接,果然,这株金属盆景可以自由生长了。

当一件雕塑完成之后,我无需再对它做任何的解释,它便静静的站在展厅喃喃自语,期待观众的倾听,这是雕塑最神奇的地方,也有人说:“雕塑是凝固的音乐,永恒的旋律”如诗、如画、如音乐,我非常同意这样的看法,将你的人生感悟以及雕塑本身要抒发的情感变成形式语言与符号语言,它们通常会让观众或读者判读,每个人眼中对同一个物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正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我所想,中国盆景反应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人文精神,这些文化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让观众了解。在这里,我用雕塑的方式简洁的提出问题,对错与否,答案自然在观众心中。

《金刻木 NO.3》

综合材料

2016

75×56×100cm

《金刻木 NO.6》

综合材料

2016

35×25×56cm

金刻木 NO.5》

综合材料

2016

56×35×43cm

金刻 NO.16》

综合材料

2016

20×15×23cm

金刻木 NO.36》

综合材料

2016

35×20×95cm

金刻木 NO.38》

综合材料

2016

28×18×90cm

金刻木 NO.47》

综合材料

2016

25×18×100cm


 关于王超 

国际级展览

2006年 “韩国利川国际陶艺邀请展”陶艺作品《安逸的荷叶头》参展,韩国利川陶艺博物馆馆藏。

2007年 “雕塑与城市对话—迎世博2007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国际年度展”,金属焊接作品《沙漠》参展,并作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永久陈列。

国家级展览及项目

2017年 “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作品《东归》入选参展。

2017年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作品《东归》入选参展。

2016年 《苦旅甜梦》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

2016年 作品《思愁知路-西行》代表中国青年雕塑家赴新加坡展览。

2016年 “庆祝建党95周年美术作品展”《我敬爱的老班长》入选在国家博物馆展览。

2016年 “丝路新语-东西部雕塑家作品联展”作品《丝绸之路大漠长歌》入选在国家博物馆展览。

2015年 “第二届佛教雕塑展”作品《西行》入选参展。

2015年 “中国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作品《前线》入选。

2015年 综合材料作品《思愁知路-西行》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作品《思愁知路-西行》获铜奖。

2014年 首届“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大漠长歌》入围项目,并于 17 年顺利结项。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作品《思愁知路-建驿思骞》获奖提名作品。

2008年 “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综合材料作品《丑牛》获评委提名奖。现收藏于厦门集美雕塑艺术馆。

2005年 “2005-2006首届中国新秀陶艺家双年作品展”,陶艺作品《安逸的荷叶头》参展。

省级展览

2017年 “寻源塑梦-南大、南师雕塑巡礼”作品《大漠长歌》入选参展。

2017年 “江苏古代文化艺术名人雕塑展”作品《文天祥》入选参展。

2017年 “江苏省第六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作品《西行》入选参展。

2017年 “青春时光-江苏省青年艺术作品展”作品《楼兰》入选参展。

2016年 “首届江苏美术奖作品展览”作品《西行》入选参展

2015年 “雕塑江苏作品展”作品《西行》参展。

2015年 “雕塑江苏作品展”作品《丝绸之路-大漠长歌》参展。

2014年 “情满桑梓 雕塑盐城-2014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作品《西行》入选参展。

2010年 “吉林省首届雕塑作品展”综合材料作品《思愁知路-建驿思骞》获金奖。

2008年 “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第四届吉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金属焊接作品《蝉梦》获三等奖。

2003年 “吉林省第三届青年美展”金属焊接作品《荣誉》参展。

作品收藏

2019年 海澜美术馆收藏,作品《张骞》

2018年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收藏,作品《千手》

2017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东归》

2014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西行》

2008年 厦门集美博物馆收藏,作品《丑牛》

2006年 韩国利川陶瓷艺术馆收藏,作品《安逸的荷叶头》

2003年 远东艺术馆收藏,作品《荣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