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解黄帝内经第13篇:从阴阳转化和流动看疾病的发生规律
人体是通过阴阳持续转化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运动的。一旦阴阳转化的流动停止了,生命也就宣告了结束。清代名医郑钦安曾经说过:“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可以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从本质上来讲,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形成。公转和自转的过程造成了地球受到太阳万有引力和光照的不断变化,不同地理位置由于光照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地理的生物多样性。从本质规律来看,地球上的物质形态实际上是气(能量)运行在不同状态产生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是自然界气(能量)的运行在人体上物质显化出来的一面。
人体通过体内气的流动(能量的流动)来实现脏腑的运动和生命代谢。气的流动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气的流动带动了血和津液的流动。血和津液在气的带领下实现了肌体组织的滋养和新陈代谢。
从大道化简的角度看,人体的所有疾病都是气的流动出现了问题。例如,失眠的原因是到了晚上人体“由阳转阴”的机能失常,核心是阳气的肃降不能正常下降;高血压是因为气的流动亢奋,气机上冲到头顶不能正常下降造成的头痛头胀;大量的皮肤干燥症、鱼鳞症等是气不能引导血液扩散充盈到皮肤的结果;像湿疹、皮肤过敏是因为气不能正常引导身体的水液,身体内血液中有了多余的水分而已;糖尿病是因为气不能充盈脏腑,造成五脏的“弹性”和“活力”下降,贮存糖原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血糖流失到血液和尿液的结果;从肿瘤和囊肿的现象来看,肿瘤也是气(能量)在运行中出现了阻滞,阻滞会导致局部能量累积,而累积的能量会带有破坏性,灼烧正常的肌体出现的脓血组织等……。
人体的阴阳变化机制从太阳光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得到启示:太阳光通过振动和运动到达地球,这个发光发热的过程属阳。太阳光作用在地球上,与地球的生命物质(水、土壤、植物的种子等)相遇后,振动就会减弱,光的能量聚合在一起后就变成属阴的东西。所以,阳动阴静。人体的属阴的血、津、肌肉、骨骼等,实际上是阳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形成的。所以,夜晚足够的睡眠是人体“合成”精血的过程,长期熬夜、晚睡会导致人体的津血精等营养物质匮乏,让身体和生命失去滋养。
生命的特点就是肌体组织处于运动当中,从阴阳相对的概念看,白天肌体的运动快,体内的气(能量)在身体内流动快,晚上身体机能运动慢,体内的气流动偏慢。白天人体在气的推动下实现各种生理活动,晚上因为气的流动缓慢所以处于休息状态。按照人体12经络的气血运行模型:凌晨1-3点,气血流经肝经和肝脏进行缓慢流动,如果人体的肝血损失过于厉害,则气的流动很容易偏于亢奋,偏于亢奋会导致容易在这个时刻早醒或者睡眠很浅;后半夜3-5点,人体的气血流动经过肺经和肺脏,这时气血依然在缓慢的流动,如果肺阴亏虚或时常伴有肺热,则很容易在这个时刻醒来;早上5-7点,人体内气开始加速流动,通过肺的宣发下行到大肠经脉,人体开始醒来排泄;上午7-9点,体内的气血运行逐渐加速并壮大,气血流动经过胃,这时胃的功能最强,早餐最容易被吸收形成气血;上午9-11点,气血继续壮大并流经脾经,以帮助消化食物;中午11点-13点,气血从体内到体表最旺盛,气血流经心经从体内向体外输布到最旺盛;下午13-15点,气血开始内收,气血流经小肠经帮助食物吸收;下午15-17点,气血的流动进一步缓慢和进一步内收,气血流经膀胱经加强对人体水液的运化代谢;下午17点-19点,气血进一步内收于肾经,经膀胱代谢运行的水液,将精华收藏于肾,废水通过膀胱排泄;19-21点,气血流动速度进一步变慢并向内收滋养脏腑,气血内收滋养心包;21-23点,气血内收流通三焦滋养人体的躯干脏腑,在这个时刻就入睡,是最大的养生;23-1点,气血流经胆人体气机进一步肃降回收。
白天,如果人体内的气不足并流动太慢,白天就很容易无精神疲劳;晚上,如果人体内属阴(津、血、精)一面不足,气的流动得不到制约,属阳的一面不能转化为阴,晚上就很容易失眠。
归纳来看,人体就是在气的鼓舞下实现清醒下的各种行动状态的,当气回收则处于安静状态。
白天和晚上的阴阳转化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动能和势能概念做一个类比。势能反映了储存于系统内的能量,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动能反映了系统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人体晚上睡觉就是一个贮存人体势能的过程,睡眠时间越充足,越能安静的进入深睡眠,则贮存的势能越充足。晚上贮存的势能越多,白天的可使用动能越多。反过来,白天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贮存动能,贮存的动能越多,系统的“弹性”和“容量”越大,越有利于存贮势能。
总体说来,人体系统的“贮能”容量越大,则身体越健康。生长、生发的机能帮助人体系统的储能容量增大,收藏和收降机能实现身体的能量贮存。一年当中,春夏养阳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体的阳气生长的更旺盛,旺盛的阳气可以最大限度的充盈人体让人体有更大的贮能容量。秋冬养阴的目的是生成精血去充盈人体的脏腑。
人体的生命从幼年到壮年是一个生长生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健康良好,则身体的贮能能力越强大。从壮年到晚年是一个衰老的过程,越会合理的使用,能量消耗的越少,越容易健康长寿。
以钟摆自由摆动为例,钟摆的振动幅度越大,到达最高点势能越大,则物体的运动过程越长久,运动状态也就更加平稳。
钟摆的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犹如人体一年或者一天中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在中午12点达到最大,在晚上12点到达最小,即阴气最大。而阴气最大的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发动的时候,阳气最大的时候也恰恰是阴气开始发动的时候。
人体阴阳的转化永远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向阳转化的过程中,是阴不断被消耗,阳不断壮大的过程,阳壮大到极点,开始向阴转化,而之所以能实现转化是其中含有阴。阳向阴的转化过程,也是阳不断被“压缩”,阴不断壮大的过程。
从阴阳的角度看人体,健康的人体就是不断的一个“阴升化阳,阳降化阴”的圆运动。如果这个运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疾病就会出现。疾病的出现可分为阳的运动不足和阴运动的不足。
就像系统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人体越健康,人体五脏的贮能越强,越容易在身体内形成明显的能量差,身体越容易实现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如果身体贮能不足,动能和势能的贮备不足,身体内的能量越不容易流动。这个机理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老体衰的人比健康的人更容易生病的原因。而老年人和体弱的人,因为身体贮能弱,所以身体弹性膨胀和收缩范围就小,身体呈收缩和萎缩状态。
地球上风热火湿燥寒的六种气候条件在人体上形成了三阴三阳共六组阴阳相对的组合系统。每一对阴阳组合系统(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和受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阳明肺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阳循环系统,脏腑连接经络在人体形成大大小小的“圈”。
譬如,足少阴肾系统属阴,少阴里流动的气带动足少阴的精和水向上转化为阳,到达上部的顶点后,交汇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中的气引导其中的精气下降。如果足少阴的肾气不足,就不足以实现人体由阴转阳的功能,就会出现《伤寒论》所描述的“少阴病,脉细微,但欲寐也”的情况,脉象沉细无力,即人体由阴转阳的能力不足,所以精神疲倦,需要去温暖少阴加强由阴向阳的转化。反过来,太阳病的麻黄汤证是因为寒邪束缚体表的毛孔,令太阳系统中流动之气不能向上继续宣发到体表。要用麻黄汤解表散寒以促进太阳之气的继续宣发。
阳明与太阴系统也是一对阴阳交接关系,太阴系统中阳气运化推动不足,太阴就不足上升与阳明交合,就会出现“腹满,食不下”的症状。阳明系统的阳气以肃降为正常机理,如果阳明出现了拥堵就会导致阳明的气不能下降交于太阴。
第三对阴阳组合的关系是厥阴和少阳,厥阴中的阳气不足就会导致阴不能上升交于阳,少阳中的阴气不足,就会导致少阳之中的气不足下降交于厥阴。
人体的每一对阴阳组合系统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人体的五脏六腑越强壮,每一组阴阳组合中蕴藏的“动能和势能”就越充足,则越有利自我进行循环。即使外邪入侵,系统中蕴藏的能量也能克服外邪的干扰。如果五脏六腑虚弱,自我阴阳转化闭环循环就不是非常顺畅,一旦有外邪入侵,阴阳转化就更容易被破坏。
从阴阳的转化角度来看,疾病发生的主观原因是脏腑中精气不够充盈,客观原因是外邪入侵。导致的结果都是阴阳的持续自我转化出现了异常,中医常用的药法和针法都是引导刺激人体的阴阳转化恢复到正常的自我循环当中来。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