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212)最低级的愚蠢
易经(212)世上最下级的愚蠢
易经这本书讲的道其实就是自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来的。人活在世上,其实非常短暂,都不可长久,明知有生必有死,却还是拒绝去悟其生死,这人最常态,而圣人的眼里,人就必须顺其生死之规律,从而在有限的生之年华里,做最正确的事。
少而不勤,老而不逸,谓之下愚。
当初汉景帝的时期吴王都比景帝年长,快60岁了,但是吴王一直瞧不上景帝,认为其能力不行,所以要造反,打到梁,被景帝的弟弟梁王给堵住了,周亚夫于是一击而定,吴王也身败灭种。到了再往后,武帝上台,淮南王刘安,也一样,老而不逸,也想造反,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胜于武帝,而没有想过,其帐下没有一个将军能与卫青、霍去病这些人对抗的。
少而不勤,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你会看到,很多的人天天把时间花在陌陌上去泡妞,而不是用来学习,到老了一事无成。老的时候才会知道这种痛苦是多么深刻的领悟。
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比如牛顿26岁前把大多数发现都完成了,其后就是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政客。而卫青、霍去病这些人也都是很年轻就有成就,孙武入吴的时候很年轻。
今天我们虽然看到有一些40岁以后创业成功的人,比如说马云、柳传志、任正非等,但大多数人年轻时都是非常努力的(除了马云)。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九三以刚居刚,为进爻,前明垂尽,不能安命自逸,而怀仇怯以与继起争胜,不克则嗟,所谓日暮途穷倒行逆施者也。
站在易经的角度,生死就是屈伸,不过是阴阳轮转之际会。所以周公说,以理言之,盛必有衰,以数言之,生必有死。
三居下体之终,是前明将尽,盛极将衰之候,故为日昃之离。当此时也,智力既无足恃,时会亦难强争,倘不安气数之常以自适,而戚戚于危亡之忧,以为旦夕莫保之计,如不鼓缶而歌,则徒大耋之嗟然,竟何益哉!只速之毙耳,凶之道也。
周公的意思是,人要遵守规律,年轻时会有智和力,所以要努力,而到智力不足之时,同样要明白规律,周文王被纣王关了很多年,其在位时,周已将天下三分之二搞掂,然而还是将平安天下这样的事交给了其子武王。像吴王刘濞就是下愚,包括后来的淮南王刘安,老而不逸,竟然认为自己的能力真的比武帝还强,武帝那个时候已经北战凶奴,征南夷,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
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孔子释象:离未至昃,犹或可久,既昃矣,则盛极将衰,何可久也,明者知其然,安常处顺,岂足以为凶乎?
人们用日落西山比喻大势已去,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必须要唱歌而去应对之。
年轻人要发愤,发愤到什么程度,忘记了吃饭,这样才能在老的时候,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一个有成就的人,盛而思衰,以勤积德,这样一个组织进入正循环: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