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读的什么书”成为问候语
街坊邻里遇在一起,相互打招呼,多半都会说一句:你吃了吗?如果与对方比较熟稔,往往还会再问一句:吃的什么饭啊?问话的人,其实并不真想知道你吃没吃饭、吃的什么,更不是要请你下馆子。他不过是同你打个招呼,以表示友好。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礼节和风俗。
我由此想到,倘若有一天,邻里间的问候语改为“你读了吗?”“读的什么书?”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啊!
在生产比较落后、经济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吃饱肚子是中国百姓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就精辟地道出了维持自身生存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然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发展的问题就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自强。科学技术的进步,既需要国民丰富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国民努力的读书,以掌握和创造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就充分说明,地球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种美食。它既可以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无论阅读一本书,还是享用一餐美食,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中完成,才可能更有效地获得营养。精神的需求与身体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假如你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形中,吃下了一种食物,你的肌体就很难有效吸收它的营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注重用餐时的气氛,以保证能在愉悦的心情中吃完一顿饭。读书与进餐,在这一点上是极其相似的。阅读时的环境、阅读者的心情,与阅读的成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像选择食物那样去挑选读物,像挑选就餐环境那样去选择阅读的场所。
忘记了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吃的食物。”在此,还可以加一句:“你就是你读的书。”你的体型暴露了你的饮食习惯;你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则会泄露你的阅读偏好。你经常接触哪一类人,你就会成为那类人中的一分子。同理,与你朝夕相伴的书籍在哪个层级上,你的语言习惯,乃至精神境界,也就属于哪个层级。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必须讲究饮食的品质;为了精神的高尚,我们必须讲究精神食粮的品质。因为,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
谁不愿意做一个体格强健、精神高尚的人呢?中国百姓早就懂得,人活着不但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应“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成大写之人”。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热爱阅读,掌握新知,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已成为广大读者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因而,为读者提供好书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肩上。
编辑工作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呢?我的体会是:编辑人员,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既有责任把优秀图书送到市场,也有义务把这书的好处让读者知道。譬如一位尽职的面点师,无论端出来的是“烙饼”还是“面包”,你都有责任把它的营养与美味介绍给顾客。所以,一本图书的出版上架,只标志着编辑工作完成了一半;还有另一半工作,是要通过撰写和发表书评文章,让你的产品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和内心。只有这样,一个编辑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了。
我是一个读者,也曾是一个编辑。因而,便从读者和编辑两个视角,写了上面的文字。之所以写这篇小文,是觉得流行已久的“读书无禁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说法固然不错,却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选择的必要。对于每一个阅读者而言,面对书山书海,读什么、不读什么,你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多读一些那方面的书。我们必须像一个旅人那样,为自己所要抵达的目的地,绘制一份详细的路线图;必须像一个营养师为自己制订健康食谱那样,为向精神境界的攀登,制订一份最佳的书单。总之,在海量图书不断涌来的今天,你必须有自己的选择,才不会被汹涌的书潮所淹没;只有选对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书,你才能乘风破浪,如期抵达理想的彼岸。
多么希望有一天,“你读了吗?你读的什么书?”变成街坊邻里间的问候语啊!我想,即使暂时还不会有人这样问你,但是,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也该每天这样问一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