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冲脉论(四)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16

冲脉论

16,呼吸在古代医学中的意义

按照现代医学,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其具体作用就是吐故纳新,为肌体提供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气,变右心的静脉血为左心的动脉血。古人虽然也知道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但是其具体的功用却不是这样。

《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这就是说,阴血的存在形式是静止,阳气的存在形式是运动,这也正是“阴主静、阳主动”的意思。因此,就如同太阳的具体作用是为了推动天体星辰的运行(古人认为大地静止不动),故谓之“天运当以日光明”,推动脉气在体内周流运行也正是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我们知道,古人把天体星辰的运行与人体经脉的运行视为同一规律下的同一种机制。《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由此可见,在古人,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并不在于吐故纳新,而是在于推动脉气的运行。因此,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完整的意思应该是: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天上的空气,相当于天上的太阳,推动着脉气,按照天体星辰的运行规律,按部就班、无休无止地运行。其实这就是由阳气推动血液循环的意思。

在古人看来,有形的血液属于阴性物质,而阴性的物质又必须是静止的,所以,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血液就不可能沿循着二十八脉无休止地运行,那么生命过程就将无法持续,这也正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须臾停止呼吸的原因。

17

冲脉论

17,呼吸与脉搏的关系

古人怎么会知道体内的血液无休无止地循环运行呢?此无它,盖脉搏跳动无有休止也。故《营气》所谓“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云云,其实是从脉搏的持续跳动来逆测呼吸之气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呼吸之气的具体作用就在于鼓动经脉,产生脉搏,正是因为有了节律性的呼吸,所以才产生了节律性的脉搏,而脉搏的每一次起伏鼓动的过程,那就是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邪客》所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云云,也是说呼吸的意义唯在于贯通心脉,而“贯心脉“的实质意义就在于血液能够运行于经脉之中。因此,动脉的搏动就是宗气的体现和象征。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呼吸与脉搏作为统一的机制,当作阳气在人体的集中表现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人体最根本的阳气,集中表现为心与肺这两个脏器的功能(贯心脉、行呼吸),这也正是心与肺在五脏之中又偏于阳性的原因。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要明白,古人并不知道心脏的泵功能,他们所理解的心跳,并不是心脏在跳动,而是阳气在胸中不停地鼓动。当然,这种阳气并非一般的阳气,而是刚刚从冲脉发生出来,具有本原性质的阳气,也就是在《素问》当中,经常被称之为“胃气”的那种阳气。

《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本作“衣”,传写误也,盖下文有“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是指心搏亢进的情况下,胸前的上衣亦随之颤动,而正常人之心脏跳动,只宜“应手”,故据《甲乙经》改),脉宗气也。”

此所谓“虚里”者,其实是伏冲(脊髓)的别名,盖冲即“虚”,伏即“里”也。所谓“大络”者,乃谓冲脉发生的原始之气至贵至大也(所以又称“大气”)。所谓“胃”者,即阳明也。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出原始阳气,则阳明实为虚里之大络,然而若从阳气皆发自于阳明,而阳气实乃生命之主宰的角度,也可以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这两种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表明左乳下的搏动乃为人身阳气最为集中的所在,也就是全身动脉搏动的起源点的意思。所谓“脉宗气”,其实就是脉气之宗主,或者脉气之本原,或者脉气之源泉的意思。这句话的本意是,左乳下的搏动动力来源于“胃中”的阳气,这个阳气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能够推动脉气的运行。

《动输》:“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这就是说,所有动脉搏动的原动力,都起源于阳明。因此,作为“五脏六腑之海”的胃,它的全部生理意义,集中到一点,就在于它能够为全身所有的动脉搏动提供动力。

综合上述,结论是:阳气之本在于冲脉,而出自于阳明,阳气之在人体,其实质就是维持呼吸,其表现就是动脉的搏动,其作用就是推动脉气(血液)的运行,如此而已。

18

冲脉论

第六部分

18,真藏和藏真

“真”,是古代道家一个独有的概念,相当于他们的最高信仰,乃淳厚朴实、道德高尚的意思,《素问》提出“上古天真”之说,至今还有“返朴归真”之说,皆谓此也。《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古代所谓“仙人”,是指得道高人。在古人的心目中,凡得道高人,皆澹泊于尘世,宁静而恬然,质朴而纯真,最重要的是还能够长生不老,其实也就是道家所极力追求的“真人”。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是之谓真人。”

《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这里所谓的“真人”,与“仙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理想中长有天命的有道之人。然而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除了精神情绪上的澹泊恬静之外,最根本的其实是“啬精”,也就是能够保持精液的充足。

《庄子·刻意》:“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纯素”,谓太一也,其实也是精髓的写状,能够“体纯素”且“守而勿失”,才能成为“真人”。

《吕氏春秋·情欲》:“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

由此可见,真人与凡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精髓存储量的多少。因此,在《内经》作者,“真”又与“精髓”相等,具有生命本原或本质的意义。

《四气调神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里所谓的“真”,很明显地是指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

《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是说真气乃先天之气,谷气乃后天之气,二者共同组成一个生命体。如是,则“真”实乃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转化而成的精髓,也就是冲脉。

精髓深深地潜藏在骨腔之中,所以又可称精髓为“真藏”或者“藏真”。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主要是为了与五脏之“藏”相互区别。因为五脏具有潜藏精气的生理特征,所以也可以名之为“藏”(今简化为脏),但是在潜藏深度方面,精髓的部位更为在里,因此更具有本原性和内在本质的意义,故名之曰“真藏”或者“藏真”。

《平人气象论》:“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这里所说的“藏真”很明显地具有高于五脏的地位和统帅五脏功能的作用,则“藏真”必然是五脏以外的东西。五脏以外又具有如此强大作用的东西能是什么?只能是精髓。因此,所谓“藏真”或者“真藏”,实际上与“冲脉”(精髓)是异名同谓,其内涵是一致的。

19

冲脉论

19,真藏脉

关于真藏脉,后人多有误解,以为这是一种剧烈跳动的异常脉象。然而实际上,古人所谓真藏脉,是脉搏停止跳动的意思,这才是见到真藏脉就意味着死亡的原因。

我们稍微地深思一下,应该不难理解,古人最初发明摸脉的方法,肯定不会是为了诊断疾病,而只能是为了判断死生。也就是说,面对一个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如何判断他是活人还是死人呢?最准确、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摸一下脉搏,有脉搏跳动的就是活人,没有脉搏的就是死人。

《阴阳别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所谓“脉有阴阳”,是说脉搏总是一起一伏、一来一往,呈节律性跳动。那么,脉搏一起的过程即为脉之阳,脉搏一伏的过程即为脉之阴。《阴阳别论》又说:“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就是根据脉搏往来起伏以划分阴阳。

因此,所谓阳气对脉搏的鼓动作用,其实只表现在一起一来的过程,而脉搏的沉伏过程并不是阳气的鼓动作用,而是阴气自身所具有的沉静属性的表现。既然脉搏总是呈现为间歇跳动,那么,有一起必有一伏,有一来必有一往,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此即所谓“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所谓“凡阳有五”,是说按照五行的模式,脉搏的一起一来的具体形式,在一年之中,又可以表现出春脉弦、夏脉钩、长夏脉代、秋脉毛、冬脉石等五种不同的脉象。

所谓“五五二十五阳”,是说按照五行的模式,五脏各有一种自己固有的脉象,同时五脏还应该与五季相应,如肝脏与春季相应、心脏与夏季相应等等,每一季都有五脏发病的可能,那么,每一季当中又可以表现出五种不同的脉象,于是一年当中,就有二十五种一起一来的脉象了。

然而,脉搏的一伏一往,则只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阴”,即沉静的形式,如果脉搏长时间保持沉静的状态,那其实就是表明脉搏不再继续跳动,这种情况即被认为是“真藏”的出现。故云:“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是说脉搏之所以博起的力量,来源于胃脘之中的阳气,其实也就是发自于阳明的宗气。

《玉机真藏论》:“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歧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这里所说的“手太阴”,其实就是手腕挠动脉。所说的“胃气”,其实就是胃中发生的阳气。所谓“脏气”,其实就是血液。因为血液属于五脏,带有阴性,并不能自主运行,所以,它“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须在胃气(胃脘之阳气)的推动之下,才能在手太阴产生脉搏的跌宕起伏,于是使得血液才能够运行起来。然而胃气的推动力量只是表现在脉搏起来的过程,对于流动中的血液而言,那是被动的力量,而脉搏沉伏的过程则属于五脏阴血的自主行为,在这个自主过程,血液仍然在流动,所以又谓之“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所谓“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是说遭受慢性病的长期折磨,病邪日炽,正气日减,那么,胃气的推动力量就会日见衰弱,表现在动脉的搏动上,就是鼓动起来的力度逐渐减小,也就是脉搏越来越微弱。所谓“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是说疾病发展到最后,阳气一点都没有了,那么,表现在动脉搏动上,就是随着脉搏的起伏越来越微弱,最后干脆没有一点起伏了,这种现象,就叫做“脉无胃气”,于是死亡降临。故所谓“真藏之气独见”,是说脉搏只有沉伏,却总不见起来,并且,这个沉伏状态持续存在,于是脉搏呈现为完全静止的模样,这种情况肯定不属于正常的五脏阴血所为,那么,只能是地位高于五脏、统帅五脏功能的精髓之气的直接体现,故谓之“真藏之气独见”。实际上,按照古代道家的辩证法观点,人的生命本来就来源于太一,那么人的死亡也只是表明生命重新返回到了太一(虚无)之中,所以古代的医家才会把死亡认为是见到了真藏。所谓“真藏之气独见”,也含有“冲气以为和”的意思,就是再也看不到阴阳对立的脉象了。

这种表述的实质在于:挠动脉的搏动(其实包括所有的动脉搏动)是阳气鼓动的结果,那么,一旦没有了阳气的鼓动,则脉搏将不再跳动,于是医生可以根据这种情况,宣布其死亡,用医学术语来表述,即谓之“真藏之气独见”。

《阴阳别论》:“凡持真藏之藏脉者,肝至悬绝(原本绝后还有“急”字,实乃衍文,盖绝是指脉搏迟缓间歇,急是指脉搏急促,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所谓“悬”,是吊在半空中的意思,也就是没有了根底,这是对脉搏微弱的形容。所谓“绝”,即长时间间歇,形容没有动静的脉搏。《平人气象论》:“绝不至曰死。”故所谓“悬绝”,其实就是描述脉搏越来越微弱,一直到彻底停止跳动的整个过程。为什么脉搏“悬绝”了还能坚持好几天乃至十几天呢?这是因为古代医生所见到的频临死亡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患有不可救药的内脏器质性疾病,而仅仅是由于食物断绝,纯粹因为饥饿而死,所以脉搏从“悬”到“绝”,一般人都能够苦捱一段时日。

《平人气象》:“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内经》之所以刻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是因为食物短缺在当时属于一种普遍现象。那么,饿死人(也就是人绝水谷则死)的事情应该也属平常,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景况。

总之,所谓真藏脉,实即冲脉也。冲脉虽然是血气两仪之本,是盎然生机的本质之所在,但是其自身却一定是寂寞无为的,也是不可得见的,只有生命结束的时候,才能够显示出来,然而那只能是一个死寂的状态。《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可知真气(真藏)的表现形式只是纯粹的虚无恬静,即没有任何主动的动作行为的绝对静止状态。因为脉搏的一起一伏、一来一往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也是血气两仪的生动体现,所以脉搏的彻底静止实乃太一的象征,也是死亡的标志。所谓“肝不弦、肾不石”,就是无论什么季节,无论哪个脏器轮值,都摸不到脉搏了,这就是“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的脉象,也标志着这个生命体终于回到了“冲气以为和”的无涯之中。


(0)

相关推荐

  • 三阳在头

    ​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 脉之阴阳 学习传统文化 研究中医理论 弘扬传统文化 结纳同道共研 脉搏也有阴阳 且有多个层次 首先 脉搏的形态: 脉搏如波浪 有"起伏" 有"来去& ...

  •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53: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53: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四方上下六合间,万物生灭阴阳变.十二时辰五色谱,脉冲波动磁力线.寒热湿燥四季风,五行生克自循环.损有余以补不足,清浊升降气聚散. 人体五脏藏 ...

  • 怎么打通冲脉,冲脉不通怎么调理

    怎么打通冲脉,冲脉不通怎么调理

  • 冲脉--冲脉论(五)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20 - 冲脉论 20,脉搏诊断的原理 可能有人不大理解,既然"真藏脉"就是指脉搏停止了跳动,那么,古人为什么不 ...

  • 冲脉--冲脉论(三)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11 - 冲脉论 11,原始血气的发生 <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歧伯曰:冲脉.任脉,皆起 ...

  • 冲脉--冲脉论(二)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6 - 冲脉论 6,精与髓的统一性 在古人,生殖之精(秦汉时代属于最典型的男性社会,所以他们所谓的精主要是指男子之精液)属于一种极 ...

  • 冲脉--冲脉论(一)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冲脉论 第一部分 1,冲脉不是衝脉 作为经脉名称,冲脉与衝脉,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所以首先要辨认清楚.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 ...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一看就懂了

    来源:爆品中医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 ...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奇经八脉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 ...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 ...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图解!

    一.任脉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