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跪出强大!
这几天,关于磕头的事又吵了起来。
磕头算是一种文化输出了,不过却是很不光彩的输出。
英语里有一个单词叫“kowtow”,是英语的外来词汇,来自哪里?来自我们。这个单词的来源就是“磕头”,读音也非常接近。
kowtow这个词在英语里的引申意义是什么呢?是卑躬屈膝、卑颜奴膝、唯马首是瞻的意思。既是动词,也是名词。英语里之所以没引申出“孝顺”的意思,是因为洋人们早就发现:跪拜磕头的底层逻辑,与孝顺无关,与权力有关。
英语语境下,说你向别人“kowtow”,那是在骂你,是说你没有骨气的意思。
父母有养育之恩,某些地方过年跪父母的习俗,我能理解。跪拜神佛和逝者我也能够理解,这是别人的信仰。
跪拜父母我虽然能够理解,但是我自己却不会这么做,以后也不会要求我的孩子跪在我面前。人跪人,不论接受跪拜的是什么人,说到底,还是在体现一个尊卑顺序,还是在体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不平等。
为什么有些人会把“跪拜”与“孝顺”联系起来呢?是因为“孝顺”这个词,讲的不是“孝”,而是“顺”。而“跪拜”讲的是“跪”,而不是“拜”。跪了,也就顺了。在这里,形式是最重要的,做给别人看是最重要的,权力是最重要的。
跪拜最为盛行的地方,花样最多的地方,也一定是追求权力最为积极的地方,因为其内在逻辑,是一样的。
封建礼节其实就是封建秩序,跪拜是最为明显的外在表现。封建统治越是稳固,跪拜行为则越是繁琐。单膝下跪,双腿下跪,磕头,磕响头,三跪九叩,磕得头破血流,一步一步递进。
阿Q这类人是最为享受跪拜的,他做不了赵家,享受不了别人的跪拜。但倘若阿Q有内外子孙,那么让内外子孙、村里小辈们跪满一地,磕几个响头,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老人们可以倚老卖老,可以颐指气使,“天伦之乐”最初就是这么来的,否则,农业时代,人生暮年,有什么可“乐”的呢?
阿Q的子孙们,若是依样画瓢,那他们也会享受给别人下跪,因为如果不允许他们给别人跪,那么以后又有谁给他们跪呢?磕头还是一种特权,在许多地方,只有男人才能给别人磕头,女人们是没有这个“荣耀”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自动成为“磕头特权”的维护者,因为他们是这种“特权”的既得利益者。
若是没了这种特权,那么以后,女人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上桌吃饭了,这还了得?这就“礼崩乐坏”了。
一个四五十岁的人给一个高辈分的小孩子下跪磕头,看起来很滑稽,也确实很滑稽。但在阿Q看来,这就是秩序,这就是权力,这就是维护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这就是“磕头,跪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