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哭了,为什么被冤枉的人总是输——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处理信息

李晨哭了,为什么被冤枉的人总是输——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处理信息

///

01

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一期跑男——大众评审的眼睛为什么是瞎的?

连续几天大雨,未来几天还会继续下,无聊中打开了综艺看了最新一期的跑男,这期跑男的主题就是"谁打了李晨的头?"在整个节目中,所有的嘉宾以及后来作为大众审判的500名大学生都不知道真相,只有通过一整天的活动中得到的信息和沙溢、李晨的个人表现来进行判断。

在6人支持沙溢、2人支持李晨的情况下,充当大众评审的500名大学生却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结论,认定沙溢打了李晨的头。在李晨赢得比赛的时候,禁不住哭了,当然不是高兴的眼泪,而是一种道德审判:为何弄虚作假、自编自导的人总是会赢?为何大众的眼睛都是瞎的?为何被冤枉的人总是输家?

02

不是嘉宾更聪明,信息多寡影响了人的判断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认识到了,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到的信息总是不完整的,和跑男中的嘉宾以及500位大众评审一样,只是得到了一件事情的"碎片化"信息,这些"碎片化信息"总是会被吃瓜群众自己加工,然后得到自己认为的"真相",当然"加工"的方式因人而异了,就好比在跑男中,500名大众评审很多仅仅是因为喜欢李晨而认为他是无辜的,也有很多人是因为不喜欢沙溢而认为"他打了李晨的头"。这样在进行信息加工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搜集"李晨无辜的神色"、"沙溢最贼心虚的表情"……至于这些碎片化信息之间的关联,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在意。

如果把500名大众评审当作吃瓜群众,而那8位嘉宾就应该算是"亲历者",我们可以看到8位亲历者的判断"相对"准确一些,毕竟最后时刻支持沙溢的占了绝大多数,这是因为这些嘉宾比那500名大众评审聪明吗?不尽然,只是他们作为亲历者得到的信息更多。

03

信息时代,海量信息如何搜集和加工?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收很多信息,也会发布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如何加工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每次信息的加工都展示了自己的基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比如苟晶的事情,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很敏感,一开始我们得到的信息是有人高考被顶替了,大家同情有加,共同声讨要求严惩涉案者;然后又得到的信息是顶替的是中专,至此事件竟然"反转",开始声讨苟晶说谎,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有人说"正义不能容忍半粒沙子",更有甚者说何必为了一个自己丢弃了的中专为难自己的老师呢?还有人说反正又没有影响自己的命运轨迹何必坑家乡官员呢……

我们梳理一下所有信息,高考顶替涉及到多项法律制度追究涉案人员法律责任毫无疑问,中专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权利是一样的,更不能说对命运没有影响而漠视,因为这是一个公共的底线不容破坏的。另外就是苟晶故意说谎,一个学渣没有填报志愿硬说考上了大学。我们都知道当时高考都是分数出来之前填报志愿,而且还忽视了一个细节不填志愿的原因"是因为其班主任劝说的缘故"。也就说在当时不管是苟晶还是邱老师都不知道高考分数是多少,都是根据平时成绩在估算,苟晶根据自己亲历怀疑邱老师是有预谋的劝说其放弃志愿填报,名誉上是有利于苟晶复学实际上可能是为了顶替做准备。至于最后考了一个中专(甚至这个调查结果都未必是真的,因为至少没有证据证明,而山东官员的信用又不足以让我们相信),或许出乎了邱老师的意外。

当然上面也是我个人的根据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整理成自己的观点,也可能和真相距离甚远,尤其是细节方面。当然我可以容忍更多和我观点不一样的人,也去仔细分析他们带来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疏漏的信息。人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信息的,这几乎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但可以从异见者那里发现不同信息是一个获得更多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我们更关心的公共秩序的问题,至于个人因为信息不对称得到了一些不妥当夸大的判断,或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在一些问题上夸大了一些,可是这个夸大的部分对社会有"危害"吗?有危害的是公共秩序的破坏行为!

当然很多人认为,苟晶的事情发酵是因为"自己"关注的原因,认为自己对其"有恩",突然发现苟晶竟然是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心理上有些无法接受,与其说是无法接受"不完美的受害者",还不如说是"无法接受自己不能认识人或者事情的真面目"。

但这就是碎片化信息造成的结果,想得到一个更为接近"真相"的判断,需要一些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宽容"与自己信息不一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才能得到更正确的判断。大数据不就是来自于此吗?

宽容和善待异见者,才有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才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少一些对意见者的攻讦,多一些理性思维,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好的!您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