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关于道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8
作者:璐璐头上有一朵喵
来源公众号:奇迹杂货店(ID: zahuodian019)
食堂里,小萌端着餐盘走向餐桌,一个小学妹一头撞了上来,餐盘打翻在地,倾翻的汤水更是把小萌的衣服弄得一团糟。
“对不起,对不起……”小学妹忙不迭地道歉,还没等小萌说话,学妹却一溜烟地跑了,小萌目瞪口呆地看着学妹的背影,摇摇头,只能先回宿舍处理衣服了。
单位里,小张正在处理文件,隔壁的同事突然一个转身,“啪”,放在桌子边上的水杯倾倒在笔记本电脑上,随着小张的一声哀嚎,笔记本电脑屏幕闪了一会儿,黑屏了。
“哎呀,不好意思啊,我不知道你水杯放这里了,对了,这个表格要怎么填啊?”同事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询问,而小张则满腔怒火。
“这虽然是单位的电脑,可维修费用是自己承担的,你得帮我修好。”
“什么?我不是都和你道歉了吗,你还想怎么样?”同事脸上的错愕和小张脸上的惊讶一模一样。
“我不是都和你道歉了,你还要怎样?”这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却被不少人奉为真理,在他们看来,一句道歉足以弥补一切损失。
什么是道歉
当人们做错了事,冒犯或者伤害了别人时,首先会想到道歉,因为道歉可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忏悔,从而获取别人的谅解。
道歉原本传递了破坏者愿意为自己造成的伤害承担责任,与受害者达成和解的意愿。
只不过,很多人把道歉当做破坏事件的休止符,说了一句抱歉,似乎一切一笔勾销,弄脏的衣服恢复如新,坏掉的电脑自动修复。
中国的“道歉” 一词源于易宗夔的《新世说‧轻詆》:“越日,续又謁胡,胡一见即拱手道歉。” ,表示认错。英文为apology,一般表达悔意,请求谅解。
研究者(Tavuchis)认为,道歉是在某种结果发生后的人际互动,用以维持人际关系,例如信任违背之后。
Gill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展了道歉的含义,认为道歉包括承认问题,承担责任,表达懊悔之情和承诺。
后来又有研究者将道歉界定为承担责任,表示后悔,解释和承诺。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有效的道歉应当包含这些成分:承担责任,表示后悔和做出承诺。
道歉有用吗
虽然道歉是一种修复信任关系的策略,但道歉能否恢复信任,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
Kim等人发现,当涉及到能力破坏时,相比否认错误,道歉可以让被试更加相信破坏者。
所谓能力破坏是指,伤害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能力未及造成的,例如大风大雨,快递员无法按时将商品送达。
Carlisle等人的研究发现,道歉使受害者表现更多的原谅,也就是受害者倾向于原谅那些有道歉行为的破坏者。
Haselhuhn等人利用信任范式研究道歉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在这个研究中,由实验人员假扮的“破坏者”要分配一笔金钱给实验者(受害者),分配明显不公。在第二阶段,则由受害者来进行分配。
结果发现,若被试得到了破坏者的道歉,在后续的分配任务中,被试仍然愿意把钱给对方,即信任破坏者。
也有研究者观点不同。
Thomson等人发现,使用简单的道歉(例如只说对不起)对信任的修复作用不大。
Schweitzer等人发现,同样在信任范式中,简单地表示对不起的道歉无法让受害者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这可能是由于,简单的道歉让受害者认为破坏者没有诚意。
有研究者比较过道歉和赔偿的区别,结果发现,当涉及自身利益,经济赔偿比道歉更能获得谅解。
以上研究表明,道歉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生效。
应该怎么道歉?
现在的研究者通常认为道歉应该包含承认错误,表示后悔和承诺。
Schlenker和Darby认为,道歉需要五个部分:道歉意向,情绪性表达(后悔,难过,尴尬),帮助受害者或者恢复原状,自我谴责,获得原谅的意图。
Lewicki和Polin认为,最有效的道歉包括:表达自责,解释原因,承担责任,表达忏悔,提供修复承诺和请求原谅。
有很多研究表明,道歉的不同成分在不同破坏事件中有不同的地位。
有研究者用情景法就这几种道歉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道歉中的承担责任,忏悔和提供修复的成分比表达自责,解释原因,请求原谅更重要。
无论道歉需要包含几个部分,看得出来,最重要的还是体现破坏者的诚意。
对不起就够了吗?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歉作为一种修复人际关系的方式,应当包括很多成分。而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更可能被误认为敷衍和没有诚意。
所以,当伤害/损害了别人的时候,不要再理所当然地甩一句“对不起”就置身事外,表达出你的诚意来,让别人看到你得担当和责任,这才是最重要的。
弄脏了别人的衣服,除了说一声“对不起”,更要提出如何解决这件脏衣服。弄坏了电脑,至少要表现出认识错误。
不论你的道歉中有多少种成分,别人都有不谅解的权力,只不过,你的道歉越真诚,这种可能性就越小。
“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对,我还要你认识错误,承担责任,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