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助你终生成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多年的研究,把思维模式划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他们往往害怕失败,更为重视外界的评价,尤其担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通常拒绝接受挑战。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会受到很大限制,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虽然他们也知道努力会带来成功,但往往选择忽略这种可能性,因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败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正常人都会同时存在这两种思维模式,只是不同的人,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大脑中所占有的比例不一样而已。随着人的成长,这两种思维模式是不断动态变化、此消彼长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在困难或逆境中最容易体现出来。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会采用“情感取向”来面对问题,通过逃避困难以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例如:一个不善于言辞,胆子比较小的人突然被叫去演讲或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的第一反应多半是拒绝这件事情。我们看到幼儿园、小学课堂上老师问一个问题,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手,而高中课堂很少有同学主动举手回答老师问题。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知识储备增加,同学们变得越来越胆小了呢?我想这跟大家在成长过程中固定型思维模式比例在逐渐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经常遇到问题就回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不敢正视困难,不敢向困难发起挑战,以至于失去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

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会采用“问题取向”来面对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消除眼前的痛苦。如果经常这么做,就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信,形成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某些情景中这两种取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考试的时候遇到一道难题,一开始是情感取向,想要回避它,但是理智告诉你不能这么做,因为一旦这么做就会失去相应的分数,于是你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实在解决不了才会放弃。固定型思维模式占优的人后面的答题就会受到影响,而成长型思维占优势的人则不会。

人在遇到困难或逆境时最容易启动固定型思维模式,同时也是我们建立成长型思维的机会。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相信成长的力量

我们追求成长,就一定可以成长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追求成长,就一定可以成长,任何事情都有可以学习的部分。所以,只要我们学习,就一定可以进步。近年来就有科学家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与他年龄相仿的、已经去世的男性大脑进行了对比。科学家们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胼胝体比普通人的大脑更为粗壮和密集,科学家认为这就是他异常聪明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还发现普通人通过不断用脑学习,大脑中的胼胝体也会逐渐增加,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越使用就会越强壮。所以,一定要相信成长的力量,这是发展成长型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在坚持中发掘机遇

坚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的品质,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这种品质。比如:在幼儿期学习走路的时候,虽然一次次摔倒,但仍然爬起来继续前行。小时候我们学骑车、游泳等很多技能都是通过一次次不断坚持学会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有的人受挫多了,而慢慢忘记了这种品质的力量。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提取原本身上就拥有的这种品质,用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有没有感受过解一道难题的愉悦感和兴奋感?如果经常这样做,通过坚持获得的成功经历多了,下次你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自动启动“坚持就可能取得成功”的积极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就能得到很好发展。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身份的使然,就如同社会上的其他职业一样,你要想办法扮演好这个角色,只有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成长。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多坚持一会儿,你就会体验到不同的风景。

注意:坚持不是固执己见,也不是傻等,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敢于尝试和挑战

要敢于走出舒适区,主动接受新的挑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习惯于主动走出舒适区,去挑战自我,并且借此最大程度地去开发自己的潜力。

〉〉〉理性看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每天都在评价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评价。有些事物是有评价标准的,比如说考试。但更多的事情并没有评价标准,比如:榴莲是否好吃?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胃口。所以,大多数的评价是主观的,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他们能力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他们会更进一步认为这个评价就是给他这个人的,会跟随他一辈子。因此,他们会更为重视外界的评价。得到好的评价,当然高兴。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战战兢兢,担心下一次失去好评。得到了坏的评价就会倍受打击,要么情绪失控,跟人去吵起来,要么就暗自伤心,甚至很长时间都不能恢复平静。

在平时的咨询中,我接到过不少类型的案例。本来成绩不错的同学,由于最近一次考试退步了一点点,于是就感到非常沮丧,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了,整天情绪低落,影响学习状态,结果一降再降,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同学考试考好了,反而会更加紧张、焦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两种表现的背后都是对自己的能力还不够自信,担心下次考不好,周围的同学、老师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评价,这本生就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

理性的思维应该怎么想呢?考得好肯定是有原因的,起码体现了你对试卷考察部分的类容掌握程度是比较高的,要肯定自己之前的努力,总结成功的经验,这样一来你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可以得到很好发展。

〉〉〉少和周围的人比较

很多同学从小就是在比较和被比较的过程中长大的,可能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当我们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其实是非常不舒服的。而我们自己呢?也经常在跟周围的人比较,而且比较的对象往往是身边的同学、朋友或邻居。殊不知我们很多负面情绪和思维都是在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只要有比较就会有“好坏”,而这种好坏其实是相对的,跟你选择的比较对象有关。如果你选择和比你差的人比较,自我感觉挺良好,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和比自己好的人去比较,因此,经常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而且,我们在跟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我想很多人都嫉妒过别人,那种感觉其实是挺难受的,因为嫉妒会让人情绪低落,心生怨恨,影响学习状态。我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类似的案例,嫉妒的对象往往是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他们也认为这样的心理不对,甚至有点不道德,但是没有办法不嫉妒对方,很是苦恼。

其实,嫉妒是人的正常心理,同时也不是好的心理。我们要学会把嫉妒转换成羡慕,这两种心理背后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嫉妒是希望这个人变得越来越糟糕,他倒霉你就高兴,嫉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这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羡慕是你希望变得像他一样好,甚至超过他,是我们努力和成长的动力,会帮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所以,请记住,当你下一次嫉妒别人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把嫉妒转换成羡慕。

〉〉〉换个思维看待问题

有时当我们受到固定思维限制的时候,不妨换个思维看待问题,就有可能豁然开朗。比如:当你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理解某个内容的时候,你对自己说“我就是搞不懂”,可以换成“我忽略了什么吗?”,这个时候思维就从“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变成了“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当你数学成绩不好的时,你对自己说“我就是学不好数学”换成“我尚未学好数学”,这个时候思维就从“我没有学好学数学的能力”变成了“我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可以学好数学的”,于是接下来你会主动去寻找学好数学的方法。

同学们!决定人生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模式,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坚信努力的价值和意义,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面对各种问题,从点滴做起,每天踏实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到最后就一定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只要我们努力构建积极的思维模式,就可以拥有更加阳光的自我,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到终生成长。

集美中学

文字供稿 | 心理组 廖潭林

文章审核 | 付显成

总审 | 黄楚涵、李想

微信技术 | 苏晓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