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怎样成为作家的

在路遥的小说里,写到了他经历过的艰苦生活。

他在陕北农村出生,7岁时被父亲送到伯父家做养子。他永远记得那一天,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脚上是一双新鞋,穿起来太难,把脚硬塞进去,鞋子的内衬都弄破了。穿那双鞋走路脚太痛了,父亲只好捡了路边的旧草鞋给他换上。他们走了近百里路,到了伯父家。

他回忆说:“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我到了这里可以上学。上学很艰难,很穷。好在学校离家五里路,可以回家吃饭。当时,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恶作剧,专门把我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我很伤心。”

在他的小说里,这些事情和后来在同学救助下读完中学的经历,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在他所在的农村,乡下孩子能读到中学非常稀少,这给他的命运带来好的转变。他中学毕业回乡,在小学教书。

“后来,喜爱看书,看书是一贯的,范围广,读了许多其他的书,接触了一些文学著作,感到在这方面有才能,试着写一些东西,自尊心建立起来。”路遥说,他先是写了一些诗歌习作,然后去了县城,“在县城做过零星的工作,做过宣传工作,县剧团当过编剧,宣传过毛主席著作。1973年推荐上了大学,是工农兵学员,那些大学都不要我,最后延安大学收留了我,学习3年,到《延河》编辑部,一直到1982年,专业创作。”

到了1982年,他写了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小说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生活困境中的“我”在一些同学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还表现出正直坚毅、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路遥写的求学少年在饥饿中的生理反应,以及因贫穷被同学欺负的心理感觉,都特别真实和深入,因为都是他经历过的。这部小说成功了,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

也是在1982年,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轰动全国。

这部小说,内容写的是他熟悉的城乡结合部的人和事,写作动机却来自他读延安大学时的感悟。“自己学俄罗斯文学,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这些比较可靠,是些代表性作品。沿着这些,自己找书读,阅读了各个时期大部分东西。”路遥说,“我自己建立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学习靠自觉,这很重要。我认为人的觉悟期越早越好,当然有些人终生不悟,这是个别情况。那时侯就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混,很容易,但我不愿意那样,自己对自己负责。”

那部《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一个自己对自己负责的青年人。这个形象很生动,影响了当时成千上万的青年读者。许多年以后,企业家马云还很感慨,“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有了名气的路遥,仍然坚持对自己负责的人生信念,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苦苦熬了6年,写了上百万字,他要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全景式的社会生活,终于获得成功。

他说,作家这种劳动并不是特殊的劳动,任何人都要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作家是这样,农民也是这样。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而是在自己的行业中有没有干好。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个好木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