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袍】曲牌名义考辨

[摘    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文化单元,承载了不同朝代音乐的更迭与变迁。【皂罗袍】是传唱度较高的一支南曲曲牌,可在套曲中做支曲,亦可组合为集曲。追溯“皂罗袍”一词的历史渊源,进一步考证“皂罗袍”的历史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并对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身份转化予以阐释。

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文化单元,承载了不同朝代音乐的更迭与变迁的轨迹。在浩瀚的曲牌家族中,【皂罗袍】是传唱度较高的一支南曲曲牌,可在套曲中做支曲,亦可组合为集曲。本文首先追溯“皂罗袍”一词的历史渊源,进一步考证“皂罗袍”的历史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并对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身份转化予以阐释。

一、“皂罗袍”语义考证

“皂罗袍”一词在诞生之初并非为一个曲牌名称,而是具有特定的含義。“皂罗袍”由三个单字组成。

据《说文·艸部》记载:“草,草斗,栎实也。……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①“草”字等同于“皁”字、“皂”字,遂“皂”字具有“草斗”“栎实”的含义。据《王力古汉语字典》记载:“皁斗,其殼斗煮汁可以染黑。……引申为黑颜色。”②据此推断“皂”字可指代黑色。

“羅”字具有四种含义:捕鸟的网;获取;分布、排列;一种轻软的丝织品。③在《词调名称集释》一书中,作者对“皂罗”二字作出解释:“罗:古丝织物类名,质地较薄。皂罗:一种黑色的质地轻软有网眼的丝织品,亦指以皂罗制的头巾。”④关于“袍”字,据《说文·衣部》记载:“袍,襺也。”“襺,袍衣也。”⑤

结合上述,“皂罗袍”一词可用于指代一种“质地轻柔的黑色丝织衣物”。这种指代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编撰的综合性类书《艺文类聚》中,其中在卷八十五百榖部布帛部中首次提到了“皂罗袍”一词。

周庾信谢赵王赉皂罗袍袴启曰:悬机巧緤。变蹑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庾信,北周(公元577年)诗人。上述文献记载了庾信感谢赵王宇文招赐予皂罗袍的事件。基于这样的故事背景,笔者推断“皂罗袍”一词至迟出现于北周时期。唐代已降,“黑色丝织衣物”的涵义在历代得以沿用,包括官修类综合性类书、长篇历史小说、短篇历史小说、历史传记、元杂剧剧本、戏曲典籍、词集等著述中。笔者对“皂罗袍”一词进行检索,共析出十五部相关著述。详见下表:

二、关于【皂罗袍】曲牌的文献记载

“皂罗袍”一词在诞生初期取“质地轻柔的黑色丝织衣物”的含义,那么“皂罗袍”是何时从一个名词概念转换为一个曲牌名称的呢?笔者借助中华基本古籍数据库检索到“皂罗袍”一词作为曲牌名称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伊始,【皂罗袍】曲牌共发展出两种形式:【皂罗袍】曲牌正格以及【皂罗袍】曲牌相关形式。

(一)【皂罗袍】曲牌的正格形式

据文献考证,【皂罗袍】曲牌最早出现于元代南戏剧目《白兔记》《幽闺记》中。《白兔记》第二出【皂罗袍】曲牌唱词如下:

自恨一身无奈,论奔波劳役,受尽迍灾。通文会武两尴尬,目今怎得将来买。朝无依倚,怎生佈摆。夜无衾盖,怎生摆划。日长夜久愁无奈。①

《幽闺记》第四十出洛珠双合【皂罗袍】曲牌唱词如下:

“向日銮舆迁汴,正土崩瓦解,士庶纷然。人於颠沛节难全,坚金百炼终无变。娘儿兄妹,流离播迁,断而还续,破而复圆,义夫节妇人间鲜。”②

我们将上述元代南戏中【皂罗袍】曲牌的词格体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可以发现二者均为十句。《白兔记》《幽闺记》中的【皂罗袍】全曲句幅均为:“六,五,四。七,七。四,四。四,四。七”,二者句幅吻合。由此可以推断,【皂罗袍】的词格格律在元代已经初步成型。下图为《白兔记》《幽闺记》中的【皂罗袍】曲牌句幅特征,横轴代表句数,纵轴代表句幅、字数。

明清之际,亦有众多文献包括词集、散曲集、杂剧剧本集、传奇等记载了【皂罗袍】曲牌的相关内容。笔者将相关内容绘制成表,内容如下。

以上,共析出41条关于【皂罗袍】曲牌的记载,内容涵盖了元代南戏、明代散曲、明清传奇、诗集等体裁。从词格角度考量,明清时期的曲牌基本顺延了元代【皂罗袍】曲牌的词格形式,大致维持了“六,五,四。七,七。四,四,四,四,七。”的骨干句式,当中仅有部分曲牌因增添较多衬字致使与曲牌基本格律不符,见表2斜体字。

当前,学术界对【皂罗袍】曲牌的词格形式有两种界定:其一为“十句说”。据《中国昆剧大辞典》记载:“全曲十句,七韵,二十五个正板板位,句幅为:“六,五,四。七,七。四,四,四,四,七。”①其二为“九句说”,据《中国文学大辞典》记载,【皂罗袍】曲牌句幅为:“六,九。七,七。四,四,四,四,七。共9句9韵(或7韵),25板。”说法一承袭了元明清时期南戏、传奇中的【皂罗袍】格律。说法二则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将全曲句幅归为九句。“十句说”与“九句说”的区别在于将曲牌的第二、三句看作为“一个五字句+一个四字句”,还是合并为一个九字句。为此,董维松在《词七、曲三、辨程式——一种关于曲牌音乐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对如何划分【皂罗袍】的第二、三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所填词意能断句者则为十句,不能断句者则为九句。”①

(二)【皂罗袍】曲牌的相关形式

【皂罗袍】曲牌除以支曲形式出现在各个套曲中,还衍生出“集曲”“犯调”等相关形式。

1. 集曲【皂罗袍】

“集曲也叫'犯调,南曲曲牌的一种体式。集曲,即自同一宫调或属于同一笛色的不同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各一节,联为新曲。”②【皂罗袍】曲牌常被组合在各个集曲中,与【排歌】【簇御林】【黄莺儿】等曲牌组成新的集曲。

【罗袍歌】曲牌是由一首完整的【皂罗袍】曲牌搭配曲牌【排歌】组合而成。

【皂罗袍】谁许非吾龙种,把山河带砺,白马盟空。朱虚当日挫强宗,豫州今世除凶横。扶之者众,如百足蟲。乃心王室,如川必东。在师中吉承天宠。【排歌】云飞尽,日正中。泰山磐石固吾宗。秋霜厉,冬日烘,干刚威福折姦萌。③

【簇袍黄】曲牌集三支曲牌的部分词句组合而成:“簇”代表【簇御林】,“袍”代表【皂罗袍】,“黄”代表【黄莺儿】。

【簇御林】你休含痛,将珠泪弹。为伤儿,摧肺肝。因儿出母須被人讥讪,這不孝终难挽。【皂罗袍】况慈亲若在,惟儿受塞;慈亲若去,四男影单。愿爹听取儿几谏。【黄莺儿】免愁煩,衰龄弱质,取次恐摧殘。④

清代戏曲家方成培编纂的《雷峰塔传奇》中记载【皂罗袍】曲牌与【黄莺儿】曲牌集曲【皂袍罩黄莺】:

【皂罗袍】试问那湖光如淀,何似金沙铺地,功德池边。林分宝树影初圆,迦陵唱处笙歌贱。【黄莺儿】不须叹,繁华一瞬。喜心空及第得归闲。⑤

清代蒋士铨编纂的传奇《临川梦》记载了【醉罗歌】集曲,具体由【醉扶归】【皂罗袍】【排歌】组合而成。

【醉扶归】惨惨戚戚枯梨貌,凄凄楚楚病杨腰。(纵然奴)身子坚来让芭蕉,(不道奴心儿)死去埋幽草。【皂罗袍】(好些时)风灯难定,随萤细飘,镜花难妥,愁莺暗捎。(才抹过)一湾流水临川道。【排歌】回身慢,行步悄,(拚着这)生前死后任君瞧。⑥

2. 【皂罗袍犯】

【皂罗袍犯】是【皂罗袍】曲牌的又一变化形式。“犯调分为词中犯调与曲中犯调。词中犯调有两种。一是宫调相犯,即取各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二是句法相犯,是集合各调中的句法而另成一调。曲中犯调一般指南曲中的集曲,一说兼指北曲中的'借宫。”⑦

明代散曲家陈铎编写的《春词》由五支犯调曲牌集合而成,具体包含了【一封书犯】+【皂罗袍犯】+【大河蟹犯】+【乐安神犯】+【尾声】。其中【皂罗袍犯】曲牌为:

闲望谁家庭院,向乱红深处,送出秋千。彩绳高挂绿杨烟,金莲颠倒空中现。王孙墙外,暂停锦鞯。佳人墙裹,双凭玉肩。无情半晌空留恋。逢欢处,衣笑典。一春常费买花钱。骈珠翠,杂管弦。玉楼人醉杏花天。⑧

《春词》中的【皂罗袍犯】在【皂罗袍】曲牌正格格律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皂罗袍】正格,全曲十句,对应上述曲词,应在“无情半饷空留恋”一句终止。但在上述案例中,全曲由十句扩充为十六句,即在第十句后增加了“逢欢处,衣笑典。一春常费买花钱。骈珠翠,杂管弦。玉楼人醉杏花天”六句曲词。根据后六句曲词的句幅特点“三,三。七。三,三。七。”,笔者推断可能犯到了北曲【货郎儿】【四门子】或南曲【一封书】,因为这三个曲牌的后三句均为“三,三。七。”的句幅特点。由于史料缺乏,笔者暂时很难确定具体犯到哪一支曲牌,这将有待后续更加深入的分析。

明代周朝俊编纂的传奇《红梅记》第五出“折梅”中记载了【皂罗袍】曲牌的另一种犯调形式。以【六犯宫词】曲牌为例,【六犯宫词】连犯六支曲牌:一犯【梁州序】,二犯【桂枝香】,三犯【八声甘州】,四犯【皂罗袍】,五犯【黄莺儿】,六犯【意不尽】,其中【皂罗袍】唱词为:

(俺也曾)轻轻叫唤,(他那里)低低应声。(则见他)半吞半吐,(不由俺)无情有情。(这)一枝梅萼(是他)亲折赠。①

【六犯宫词】中的【皂罗袍】参照了【皂罗袍】正格格律中第五至第九句的句式特点:四个四字句加一个七字句。前四句分别于句首增添三个衬字,分别为“俺也曾”“他那里”“则见他”“不由俺”,第五句分别在句首和句中增添了“这”“是他”。由此组成了【六犯宫词】中的【皂罗袍】犯调。

3. 【古皂罗袍】

与【皂罗袍】曲牌名称相关的还有【古皂罗袍】曲牌。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该曲牌出现于《杀狗记》《卧冰记》中。在《杀狗记》中,【古皂罗袍】唱词为:

恨奴胎直恁乖,自我来窑内,全不想故人安在!想我在家中,不曾歹觑你来。好难道重义轻财,许多时撇得我全然不睬。离了家,苦杀我,他时后将我做甚人看待!②

在《卧冰记》中,【古皂罗袍】唱词为:

理合我敬哥哥,敬哥哥行孝礼。昆仲两个忒和气,休忘了手足的恩义。虽然和你都是两个娘生,哥哥道都是一爷养的,都是我父母的孩儿,你缘何把这骨头都落在哥哥碗里。哎,娘也娘,你煮着一锅羹呵,缘何有两般滋味?③

《杀狗记》【古皂罗袍】全曲十句,句幅为:“六,五,七。五,六。七,十。三,三,十”。《卧冰记》【古皂罗袍】全曲十二句,全曲句幅为:“六,六。七,八。十,九,八,十四。一,三,七,七”。若将【古皂罗袍】同【皂罗袍】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古皂罗袍】与【皂罗袍】句幅特点相差悬殊。正如《中国曲学大辞典》所记载的“《卧冰》《杀狗》有【古皂罗袍】,与此大异……”。该句“此”特指【皂罗袍】曲牌,交代了【古皂罗袍】与【皂罗袍】二支曲牌的差异性。

三、历代曲家著述中的【皂罗袍】

上述分别列举了元、明、清三代【皂罗袍】曲牌的词格以及三类变体形式。众方家除开展曲牌搜罗与编写工作外,亦进行了曲牌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民间风俗纪实以及曲学音律方面。

明代诗文家顾起元编著的《客座赘语》所记皆为南京之掌故,内容兼及科举、官场、赋税、风俗、物产、典籍等方面,其中卷八、卷九涉及戏曲、歌唱情况及戏曲、散曲作家的资料。“里弄童孺妇媪之所喜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皂罗袍》《醉太平》《西江月》诸小令,其后益以《河西六娘子》《闹五更》《罗江怨》《山坡羊》。”④在上述这段文字中提及【皂罗袍】曲牌是孩童妇女喜欢听乐意看的曲调。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提及【皂罗袍】曲牌:“音律之难,不难于铿锵顺口之句,而难于倔强聱牙之句。铿锵顺口者,如此字声韵不合,随取一字换之,纵横顺逆,皆可成文,何难一时数曲。至于倔强聱牙之句,即不拘音律,任意挥写,尚难见才,况有清浊阴阳,及明用韵、暗用韵,又断断不宜用韵之成格,死死限在其中乎?词牌之最易填者,如【皂罗袍】【醉扶归】【解三酲】【步步娇】【园林好】【江儿水】等曲,韵脚虽多,字句虽有长短,然读之顺口,作者自能随笔。”①这里强调了【皂罗袍】曲牌音律用韵方面的特性。

明代曲律家王骥德在《曲律》卷四中论辩“调从古或从俗”的问题中亦提及【皂罗袍】曲牌:“各调有宜遵古以正今之讹者,有不妨从俗以就今之便者。《九宫新谱》所载【步步娇】之第一句、【玉交枝】之第五句其所署平仄,正今失調,断所宜遵。至【皂罗袍】第三句之平仄平平,【解三醒】之第四六字句于第五、七字句下三字之平仄平……从古可也;即从俗,亦不害其为失调也……”②。通过这段文献可以看出【皂罗袍】曲牌在平仄字调方面所具备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京尘剧录》是近人将清代学者杨懋建所写著述《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梦华琐簿》中有关戏曲资料辑录而成的著作。其中关于【皂罗袍】曲牌的相关记述为:“曲家务头二字,余向不解所谓舞勺时读《桃花扇·传歌》一出,李香君唱《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曲,至'雨丝风片,苏昆生曰:'误矣!丝字是务头。”③本段则辨析了【皂罗袍】曲牌使用“务头”④手法的字眼。

“皂”“罗”“袍”三字联成一词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周(公元577年),用以指代一种“质地轻柔的黑色丝织衣物”。元代“皂罗袍”一词进行了语义扩充,在指涉衣物范畴的同时,于明代更是作为一支音乐曲牌广泛应用于众多传奇作品中,曲牌的字数、句数、句幅等格律特点在这一时期已基本确立。明代【皂罗袍】曲牌已受到众多度曲家、戏曲理论家的关注,无论从“务头”、曲词的平仄或是腔韵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是众方家研究诠释曲腔规律的典型范例之一。

作者简介:邓司博,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第2版),〔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47页。

②③⑤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第769页、959页、391页。

④潘天宁:《词调名称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第349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