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静脉血栓研究

达芬奇机器人的首次面世距今已有二十余年,自2000年起,欧美国家已经开始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心脏手术,2006年我国首度引入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2007年解放军总医院进行了我国首例达芬奇心脏手术,这标志着我国心脏外科手术领域正式跨入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代。

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与胸腔镜为代表的其他微创手术相比,达芬奇手术系统灵活程度大大增加,因此能够为手术带来更精细的操作和更广阔的视野。为充分适应达芬奇手术微创特性,现用于达芬奇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通路,主要采用经股动脉、股静脉置管的策略。在达芬奇心脏手术所涵盖的术式中,仅有瓣膜置换手术或放置成型环的瓣膜成形手术要求术后抗凝治疗。因此,在汉斯出版社《临床医学进展》中,有学者提出诸如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同样有待研究。

为研究不同抗凝方法预防外周体外循环置管相关血栓并发症的效果,将2014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达芬奇机心脏手术、并进行术后抗凝治疗的患者分为无抗凝组、物理抗凝组、华法林+物理抗凝组、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无抗凝组术后未采取任何抗凝治疗措施,物理抗凝组术后仅接受抗血栓压力泵加压治疗,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术后同时接受口服华法林治疗(同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该值在要求范围内)及抗血栓压力泵治疗,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术后同时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及抗血栓压力泵治疗。

在我们的研究中,无抗凝组共有患者97例,其中3例患者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将无抗凝组血栓数据与抗凝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Yates校正的卡方分析能够证实,达芬奇心脏术后预防性抗血栓治疗(无论是药物或物理抗凝)是有临床效果的(P<0.05)。单独的物理抗凝和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物联合物理抗凝的效果在之前的研究中未被比较过,物理抗凝组共有患者34例,其中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例,考虑到本组样本基数较小,我们认为计算其发生率并无临床意义。为比较单纯物理治疗与药物+物理治疗的效果有无明显差异,我们将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患者65例、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患者31例合并与物理抗凝组进行比较,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卡方检验,能够得出结论物理+药物抗凝组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好于物理抗凝组(P<0.05)。

另外,药物+物理抗凝组共出现皮下血肿患者3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3例,单纯物理抗凝组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无皮下血肿患者,但经过卡方检验,两组腹股沟切口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单一抗凝,两种抗凝治疗连用并不会增加切口并发症发生概率。因此,为预防外周体外循环置管相关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物理联合药物抗凝的方案是必要的,没有证据表明单一措施的抗凝方案能使患者获益更大。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677/ACM.2021.1174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