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丨古人为何同姓不婚 2024-06-22 17:27:22 “同姓不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条婚姻禁忌。它规定,凡同姓者不问远近亲疏,有无血缘关系,一律不得互相婚配。这一禁律创自周代,《魏书·高祖纪》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自周以降,历代相承,不仅为礼教所倡导,而且从唐朝开始还被规定进了法律条文。唐代法律规定,同姓相婚的处徒刑二年(《唐律·户婚》),宋代法律规定与唐相同。元代规定:“同姓不得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为始,以前者准已婚为定,以后者依法断罪,听离之(《元典章》)。”《明律例》与《清律例》也均规定同姓为婚的各杖60并勒令离婚。那么,周代为何要禁止同姓结婚,其原因何在呢?考察诸家所言,有多种说法。 一、遗传原因说这一观点认为禁止同姓为婚是在于避免亲近繁殖带来的不利因素。周人已十分清楚同姓相婚会造成后代的畸型和不育,不利人口蕃衍和继嗣,所以便作了同姓不婚的规定。《左传·僖公二十年》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又《左传·昭公元年》载:“侨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二、宗法原因说这一观点认为,禁止同姓为婚是出于宗法原则考虑,其目的在于维护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族利益。在周代盛行自上而下、完整有序的宗法制度,当时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宗族,同一祖先的后辈们根据与其祖先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并由此享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因此,由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尊卑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为了维护这种秩序,周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表现在婚姻制度上,即作出了同姓不婚的规定,以避免同姓结婚给这种等级秩序带来的混乱。因为同姓为婚,自然不能亲兄弟姐妹结婚,而只能是嫡、长、亲者与庶、幼、疏者之间通婚,但是,通过这一方式结成婚姻之后,“夫与妇齐”,就可能把同姓内部原来的嫡庶、长幼、亲疏、尊卑秩序打乱。相反,实行异姓通婚,则可以把两姓间的嫡庶、长幼、亲疏相对应,而又不损及本姓内的嫡庶、长幼、亲疏秩序。并且异姓通婚结成两姓间的姻缘关系后,两姓间还可以借此友好相处,互相支持、互相依靠。所以《礼记·郊特牲》说:“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附远“即指异姓间的依托”,厚别“即指同姓内的区别”。 三、伦理原因说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宗法制度的原则衍释并附之以伦常观念而产生的。它认为同姓不婚的目的在于定名分、别男女、防淫佚。《礼记·大传》认为同姓不婚是最根本的礼法,它可以起到维系人伦的作用。《白虎通·姓名》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礼别异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又《白虎通·嫁娶》:“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通典》在谈同姓不婚的原因时也持此议,认为同姓相娶是禽兽行,故当绝。 四、迷信原因说这一观点从“异类相生”的迷信观点出发,认为“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国语·晋语》云:异姓通婚,可以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相婚,则会“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毓灾灭姓,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五、政治原因说这一观点认为,周王朝同姓不婚之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异姓部族的统治而制定的。他们认为,周人原来只是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后,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一方面大封同姓,以作为周王室的“藩屏”。另一方面,对异姓之邦则联以婚姻,以此来维系与异姓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盟,加强对异姓的统治。《礼记集说》:“夏商以前,容取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同姓之礼焉。”今人邓伟志在《中国家庭的演变》一书中也讲到,周人规定同姓不婚,“在统治者那里,还有扩大异姓联姻的用意。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间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的联姻关系,构成了天子的家天下”。即通过联姻达到了统治全国的政治目的。以上几种说法,除了迷信原因说荒诞不经外,其他几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周人在规定同姓不婚之制时究竟出于哪一种考虑呢?形成同姓不婚制度的是一种原因还是有多种原因呢?因没有确切的史料,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因此,这一创自周代,并为历代遵守的婚姻禁例,其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能说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历史之“谜”。 >>>图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 (0) 相关推荐 【姓氏文化】五百年前是一家:说说“异族同姓”和“同族异姓”现象 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初次见面的两人恰是同姓,则往往会说一句: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彼此间立刻感到亲切许多. 其实,全国人口十几亿,常见姓氏只有数百个,平均一个姓的人数有几百上千 ... 侯旭东: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钩勒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生活中由父系.母方并重到父系意识独领风骚的发展脉络.首先通过分析汉魏六朝时期母方亲属在法律与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了这一时期母方亲属的影响.指出当时史书中所说 ... 家谱堂号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每个姓氏的堂号是什么?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 什么是堂号? ... 1359—1946 积善堂 桐庐陆氏修谱序 桐庐姓陆的宗亲,找找你家可有家谱. 1359河南陆氏源流序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则天地实生人之祖,而天地生一人,则一人实为生千万人之祖也. 混沌以前,书契[qì]未备,迨黄帝有熊氏始辟文明之史牒.尧 ... 西周为什么实行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中国传统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两汉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同姓不婚始于中国西周初期,是周代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对 ... 宗族文化丨如何总结一个姓氏的宗族特征? 不少对宗族文化研究的自媒体,就会对姓氏的宗族特征进行一个总结,这类总结一般都是好的词汇. 但可惜不知所出,更不可能知道其中的依据,大家也就是图个开心,随手转发,细研究甚至发现不同的平台对同一个姓氏的宗 ... 宗族文化丨墓联 墓联,顾名思义,即镌刻于墓碑之上的对联.此类对联,在内容上或记述逝者生平事迹,或歌颂逝者的为人品德,或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这与挽悼联极为相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墓葬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墓联把生者对逝 ... 宗族文化丨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 '祖宗'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指一个家族的上辈,尤其指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汉语中,'祖'和'宗'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祖'最初泛指祖先. 在宗法制度下,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始祖及 ... 宗族文化丨氏族、宗族、家族的区别 发现国内杜氏宗亲,挖掘杜氏渊源,弘扬杜氏文化,传播杜氏宗亲信息 摘要:家族.宗族.氏族.部落是构成早期国家和民族的最为基本的单位,它们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那么,氏族和宗族的区别是什么?宗族和 ... 古人为何同姓不婚?已成历史之谜 "同姓不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条婚姻禁忌.它规定,凡同姓者不问远近亲疏,有无血缘关系,一律不得互相婚配. 这一禁律创自周代,<魏书·高祖纪>记载:"夏殷不嫌一 ... 宗族文化丨家族微信群为什么沦为了鸡肋? 首先宗亲群不是工作群,工作群有同事有领导有约束,宗亲群也不是爱好群,爱好群大家有共同的爱好,相互之间有数不完的话. 宗亲群就尴尬了,在一起的联系纽带就是所谓的同姓,宗亲群没有工作群的约束,又没有兴趣群 ... 宗族文化丨一文看懂五服、六亲、九族与祖宗十八代 汉文化传承 汉 文 化 传 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血缘关系的民族,"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尤其在古代,一个大家族会聚族而居,每年都会在祠堂里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先.遇有丧事,宗亲们会按辈分排序, ... 门当户对、同姓不婚,从栖霞一份老谱书看古人的联姻观念 过年这段时间,相信不少回到老家的朋友,要么听长辈讲述,要么拜读族谱,都或多或少地重温了自己的家族记忆.来自烟台栖霞的一位姜先生,就在家里认真地阅读了本村的老谱书. 姜先生的老家,在桃村镇的上桃村村.根 ... 谱牒文化丨家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 谱牒承担了宗族的两个基本功能: 其一是把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族人团结起来:其二是明确族人之间的尊卑名分关系.不同时代有不同方式去确认家族中的血缘和姻亲关系. 封建社会时期,族人皆聚居一处,有宗庙和宗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