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论气虚湿盛,行则为液津,停则为水气

18、脑贫血症——朱木通医案

患者无寒热,但觉眩晕头重,甚至外界回转,升降感,同时并发恶心呕吐,至于坐位或卧位不敢转换者,依照现代医学诊断之,泰半以上所下的病名都为脑贫血症。当然脑贫血也有上述之复合症候,但脑贫血是全身贫血的一症候,所以其眩晕并非突然发作者。而且患者由外观可以望见其贫血外貌,断非一朝一夕即发作此症。即从治疗而言,也非短时日所能补其严重之贫血也。我对上述症状--尤其以眩晕为主诉者,大都着眼于水毒,亦即痰饮。以下二例为最近比较称心之成绩。

李某氏之夫人年四十三岁,平素无著病,唯偶尔感冒即发痰咳,或轻度浮肿,大抵二三剂小青龙汤则霍然。常时身体颇健。1962年8月20日中午,突然感觉头重眩晕,于是放下工作就床斜卧,随即外界回转,身体如升降之感,两眼不敢舒放,此时心胸中迫逼,欲吐不能。遂由李氏急召我往诊。

患者无寒热,亦无特别病象,脉亦正常有力。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一剂即能起床工作,二剂痊愈。

三十岁少妇周某某,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颇少生病。同年8月10日夕刻,忽感头重头眩,于是就床横卧,继即两眼发花,全身如在空中回旋,其次则呕吐酸水、胸满、口苦。一夜不敢迁移卧位。翌日由其家人聘我诊治。脉紧弦,除上述症状外无他病。依据“癫眩吐涎沫”之条文投以吴茱萸汤。一剂呕吐止,眩晕减大半。再服一剂病大减。二日后以胸满口苦为目标,转用小柴胡汤一剂,胸胁苦满除。再转苓桂术甘汤三剂各症俱除。

按:眩晕症以中医言之多属于痰,换以现代术语即为水分代谢失常。所以运用苓桂术甘汤疗法者最合适。至于运用苓桂术甘汤必以下述条文为依据:“伤寒若吐若下后,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太阳中篇);“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朱木通经方医案》

19、水气上冲——周凤梧医案

陈某,女,52岁。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干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滑无力。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乘。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治疗当以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0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气虚水停,水格阳气则眩晕,木气不行,则郁冲心悸,木气迫急,则发奔豚上冲。一见小不利,就是最明显的症,水无泄路,必停于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津不下润大肠,所以便结。肺气不降,津不雾化,则逆停于上,为痰饮呕吐。小便不利,当大便滑溏,反便秘者,胃气不降,大肠失润,而见本气之燥盛也,此观《金匮》胃反大半夏汤病理则知。小便不利,此为水气,也会想到五苓散,实际临床五苓散若改汤剂,也同苓桂术甘汤的意思。

附:论水湿

《四圣》臌胀根源:《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金匮》卷十开头:水病不离气,气病不离水,气水一物,以上下而导名耳。中焦气水之交,所以降气化水,升水化气之原也,未有中气不败而气水独病于上下者也。

上焦如雾,是肺气化津,雾化之义。水气二十一:中焦气水之交,气水未分,非水非气,其象如沤。“沤”,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二十六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黄师解,泌其糟粕之“泌”,分也,泌糟粕者,如酒之酿熟,与糟粕分别之也。下焦如渎,渎: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渎。四渎(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中气虚而水气停,上不雾化为痰饮,下不注泄为停水。上不雾化则舌苔厚,下不注泄则小便不利,水不行则气不降,阳气不降,所以头目眩晕,水不泄而外溢,所以身见浮肿。

从茯苓泻水来看,人体有两套循环系统,一套是气血的循环,一套是气水的循环。这两套系统都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无形而血有质,气无形而水有质,气行升降,必有载体,而此载体就是阴血与阴水(津液之义)。而血行与水行的动力者,就是无形无质的阳气,此气一虚,血病则瘀,水停则肿,这也就是黄师在《金匮》水气篇所论的气水一体,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此其实是一气,而气降化水下行者,必有载体以藏气,水升化气者,必有气作动力以升水。这也正好验证了气者,行则为津,停则为水。白虎加人参汤者,汗多而亡津,津由气生,津亡而气也泄,加人参补气者,是化津之义。此津者,就是气行之载体,津载则气行,气虚津停则为水邪。亡津者,外感伤寒,而经阳热盛也,亡津而气泄:水停者,内感伤寒,阳虚阴盛,气虚不化,气不行水,水停为邪也。气虚则水停,气虚则血瘀(结合方解第六条理解)上焦如雾,全靠气化,下焦如渎,全靠气行,中焦如沤,全靠气蒸,阳气一虚,三焦逆乱。

20、水气上冲——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59岁。有冠心病史,前来门诊求取中成药。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肌肉跳动,畏寒肢冷,大便反干,数日一次,舌黯红而脉沉弱。观其先前所服之药,皆以薤白、栝萎、丹参、檀香等活血理气为主。劝其再服汤药,予苓桂术甘汤原方三剂。复诊时面有喜色,谓此次服药对证,疗效显著,如是原方继续服用而大见功效。

解说:活血化瘀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的心脏病则用苓桂术甘汤,乃是“温药和之”的方法,两法并存不可偏废。由于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加减方法也比较多,比如:兼心神浮越而惊悸恐怖者,加龙骨、牡蛎以潜敛之;兼痰湿内盛者,合二陈汤以化痰;兼水冒清阳而眩晕重者,加泽泻利水;兼虚阳上浮而面热,心烦者,加白薇以清虚热;兼心血不续而脉结代的合生脉饮;或肾不纳气而少气喘息的,加五味子、紫石英;兼血压偏高加牛膝;兼口舌干燥欲饮水,而舌反红绛者,加太子参、沙参和丹参;若阳虚水泛严重者,见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溏泄等证,则必与真武汤合用等等。除此之外,常用的加减法,分别附列于下(最后)。

按:《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说;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水气上冲为阴证,仲景指其脉为“沉紧”,阴病见阴脉似无可议。然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不暇,其脉则出现“结”,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经方临证指南》

论:《金匮》水气十,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治疗冠心病的惯性思维就是活血化瘀,此为水邪,所以不愈。瘀血的病与水气的病理,实际是相同的,气动而血病,气动而水停,能知瘀血,反不知水气,皆缘水气偏于玄学,不如瘀血那样易懂,水气者,人不浮肿,则不知水气之象。水停气逆,所以胸满,木气下陷,所以上冲。水阻经络,气不四达,所以胃寒肢冷,大肠失润,所以便干,苓桂术甘汤,泻水建中,气化水行,四行复常,则诸症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