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34:始于阅读,终于行动
高中拓展阅读34
始于阅读,终于行动
一、成语积累
97、忐忑不安(真心虚):心虚不定的意思。
七上八下(没定数):比喻心情不安。
98、头头是道(有条理):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
天花乱坠(很动听):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的)。
99、天经地义(很正确):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
理所当然(有道理):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100、截然不同(全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天渊之别(差别大):比喻差别极大。
101、逼上梁山(因被迫):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铤而走险(因无路):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为。
102、鸦雀无声(场面静):形容寂静无声。
万籁俱寂(环境静):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103、混为一谈(标准乱):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同样的事物。
相提并论(故意乱):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104、外强中干(很空虚):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色厉内荏(很胆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二、古韵寻音
大有·九日
(宋)潘希白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
【译文】
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注释】
1、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2、卫郎:及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3、莼鲈(chún lú):鲈鱼与莼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鲈莼"为思乡之典。
4、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昨夜”是突现未归时自己悲秋的情怀和瘦弱身体,以及“归来”得及时和必要。
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几回忆”三句亦是尚未归来时心情。反复推挪与呼应,最后归结于“天涯归来”者对当年流落时无限愁情的咀嚼。
上片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永嘉人。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卫郎”,卫玠,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红萸佩、空对酒。”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风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在淳祐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
三、热点时评
阅读也是一种战“疫”神器
杨朝清《新京报》
2月22日,上海图书馆联手湖北省图书馆,向湖北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开通“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通过湖北省图书馆“方舱数字文化之窗”的“浦江伴读”频道,把“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活动和上图各大优质资源送进武汉方舱。文字有力量,精神有寄托。“方舱读书哥”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民抗“疫”时,阅读也是战“疫”神器。
日前,一男子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安静读书的照片走红网络——在窄窄的病床上,他手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将喧嚣和不安隔离,浸润在缕缕书香之中。正如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方舱医院读书哥’最让人心生感触的地方,就在于疫情波及之下,他仍能安静下来;在不少人为疫情而心生焦虑的当下,这种内心世界的安宁与强大更显难能可贵……”阅读能使人内心变得强大,能让人的思想境界无限舒展。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当下,在一个个病床上正在治疗的病人群体中,医药无疑能为他们的身体疗伤,而文字更能拯救他们的灵魂和精神。
此次开通的“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借助文字的力量,让更多的患者有精神寄托,让他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为生命输入活力,坚定信心和勇气。开通“方舱数字图书馆”也发挥了公共图书馆行业特殊时刻的担当和作为,是对武汉的一种驰援。
参考点评: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确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良方,能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希望。在疫情防控的日子里,坚持读书,体现的更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一种沉稳自信的品质。静心读书,让我们更加沉稳坚韧;在迎接未来生活时,让我们的眼光更加开阔。
关键信息(原点):
我的联想(旧知):
我的想象(发现):
四、美文品读
始于阅读,终于行动
(美)梭罗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我不愿过不是生活的生活,须知生活无限珍贵;我也不愿过消极顺从的生活,除非必须这样做不可。我要深入地生活,吸取生活中所有的精华,刚强地、像斯巴达人那样坚毅地,清除一切不能称其为生活的东西。大刀阔斧地加以扫荡,仔仔细细地加以清理,把生活逼到一个角落去,将其置于最低的条件之中。
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不让任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壳或蚊子翅膀把我们抛出轨道。
我们为什么要屈服,要随波逐流?让我们平静下来,把我们的两只脚踩进那污泥般的意见、偏见、传统、错觉和表面现象中去,这个冲积层把地球都蒙蔽住了。
时间无非就是供我垂钓的河流。我饮着河水,但当我喝水的时候,我看见河底的沙,发现河流是那么浅。
一位哲学家说,所有的所谓新闻,无非是一些说长道短的东西,而编辑和阅读它们的人,则都是一些正在喝茶的老太婆。可是,不少人却对这类闲话听得津津有味。
人们对新闻消化力之强,像吸入乙醚后令人麻痹,感觉不到痛苦。人们通常不调动意识,只是享受新闻的快乐和刺激。
崇高的书面词语通常都远远地隐藏在瞬间即逝的口语背后,或在它之上,正如繁星点点的太空隐藏在浮云后面一样。星星就在那儿,那些能辨认的人可以去辨认。
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
有时生病是有益于健康的。对一个生活在大自然中而且还有感觉的人来说,不可能会有太过暗淡的忧郁。对健康而又纯洁的耳朵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暴风雨都是风神弹奏的音乐。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有理由使一个单纯而又勇敢的人堕入庸俗的悲哀之中。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情时,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无法使生活成为我的负担。
我发现,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和别人在一起,甚至和最好的友伴在一起,都会很快令人感到厌烦。我喜欢孤独。我从没发现一个像孤独那样好的伴侣。我出去,置身于人群之中,多半觉得比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更加孤独。
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
大多数人在安静的绝望中生活,当他们进入坟墓时,他们的歌还没有唱出来。
新事物不断注入这个世界,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