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冢墓位于南京“蒋王庙”,为何至今仍保存完好?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自济南挥师南下,国民党大量军队南撤,向徐州方向靠拢。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新安镇暂停,等候并掩护第四十四军李延年部一同撤退。
第七兵团与第四十四军汇合后,徐州告急,黄百韬又接到命令,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守备徐州东南及飞机场。然而战场上时机稍纵即逝,因先前暂停原地等候第四十四军的命令,此时战局已对黄百韬十分不利。
他分析认为:此时如在原地抵御,则被包围孤军无援,如向徐州方向撤退,沿途过河还未来得及架设浮桥,十几万人马渡河困难,到不了徐州便会被解放军追上。
两难之下他气愤地称刘峙:“延误战机,处处被动,将帅无才,累及三军!”
左右权衡之后,黄百韬最终还是听令,率部向徐州方向撤退。黄百韬的撤退之路艰难而混乱,解放军的追击比他想得还要迅猛,其部队节节败退,死伤惨重,几乎可以称为仓皇逃窜。
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被草草掩埋
11月9日,黄百韬率第七兵团逃至碾庄,部队已经伤亡惨重,他未料想到解放军追击速度如此之快,还未来得及再作部署,解放军就已赶到将其层层包围。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多次与他通信,希望他“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干,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命令第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两部自徐州向东进攻,接应黄百韬第七兵团。由于华东野战军攻势迅猛,第七兵团十余万人虽挣扎抵抗,但还是在11月22日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黄百韬自知大势已去,拿出一张名片,在背后写上“黄百韬尽忠报国”,随后开枪自尽。黄百韬自尽时身边只有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据传杨廷宴找来当地老乡协助,谎称黄百韬是军中的伙夫头,将黄百韬的尸身就地仓促掩埋,并留下标记以便日后寻找。
黄百韬真正的长眠之地
黄百韬并未在自杀之地碾庄长眠,杨廷宴埋葬了黄百韬后逃离了碾庄战场,几经辗转回到了南京,将黄百韬之死告知了当时“国防部”和黄百韬之妻柳碧云,并说明了埋葬地点。
在柳碧云的哀求之下,当时“国防部”派人潜回碾庄,凭借杨廷宴留下的标记找到黄百韬的遗骸,并由专人护送回南京。此时距离黄百韬自杀去世已有月余,遗体已经开始腐败,面容难以辨认,也正因如此,一路运回南京还算顺利。
黄百韬遗体运回南京后,暂放在中正路中国殡仪馆。国民政府非常重视黄百韬的身后事,蒋介石更是对黄百韬大力褒扬,称他“抗日剿匪诸役,屡当劲敌,并赞戎帏,卓著勋劳”,追赠陆军上将,命令举行国葬,并为黄百韬题字“大仁大义”。
据国民政府官方消息,1949年1月26日,黄百韬被葬入南京曹古山国葬区。后曹古山因修建312国道被铲平,此处的黄百韬墓则不复存在,其家人将他秘密葬至蒋王庙明代将军李文忠墓的后山。
而国民党溃逃台湾后,黄百韬的遗孀柳碧云也跟随至台湾,因黄百韬的功勋,台湾五指山公墓区也设有黄百韬墓,柳碧云在台湾死后则与黄百韬合葬于此。关于现存的南京、台湾两处“黄百韬墓”,台湾方面有消息称黄百韬遗骸已经由南京迁至台湾,台湾的黄百韬墓为黄百韬夫妇合葬墓。
但也有人推测黄百韬遗骸仍葬在南京,理由是国民党逃往台湾时,蒋介石已然下野,无暇顾及黄百韬的身后之事,而且建国后黄百韬的子女也曾千里迢迢从美国回到南京祭拜,并出资修缮南京黄百韬墓。
因此如今大部分人认为南京蒋王庙才是黄百韬真正的长眠之地,黄百韬墓多年来仍旧留存完好,可以说是非常难得。
黄百韬墓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
南京黄百韬墓能够保存完好,是因为诸多原因使得过去大部分民众对于黄百韬遗骸葬于南京蒋王庙一事并不知情。无人知黄百韬墓,这正是黄百韬墓能够保存完好的前提。
1.当年通信闭塞,国民党官方消息称其由南京迁至台湾
由于蒋介石对黄百韬极力褒扬,黄百韬死后的丧葬事宜被《中央日报》多次刊登,自1949年1月18日起,《中央日报》一连几天头版刊登了黄百韬追悼大会公告,1月25日,《中央日报》又再度刊登消息称: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在媒体此番大力宣扬之下,普通民众皆知晓黄百韬遗骸已葬入了曹古山墓区。国民党溃逃至台湾后,台湾的五指山公墓的上将区也有设立一座黄百韬墓,黄百韬的遗孀柳碧云去世后与黄百韬合葬于此。
在台湾近代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辞典》一书中,对黄百韬这一词条描述称“……兵团陷于碾庄,苦战兼旬,军长以下死伤殆尽,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自戕殉国……潜迎忠骸回归,政府国葬于钟山之麓,并明令追赠上将”,描述内容与事实基本相符合,但没有过多提及黄百韬在南京的墓葬细节,仅是一笔带过。
由此可见,按照国民党官方对外公布的信息,黄百韬死后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葬于南京曹古山,后其夫人与黄百韬合葬于台湾五指山公墓区,有关资料中都未提及黄百韬在南京曹古山的墓地曾迁至南京蒋王庙。
那个年代的信息传递闭塞,远远没有现在方便快捷,民众获取最新消息大多都是通过报纸,因此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黄百韬如报纸上所言,遗体葬于曹古山后又迁至台湾,对黄百韬葬于南京蒋王庙一事普遍不知情。
2.黄百韬墓所处地理位置隐蔽
黄百韬墓处在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位于明代开国将领李文忠墓之后,从坡后小径拾级而下,可以见到半圆形的黄百韬墓冢,周围有林木环绕,位置十分隐蔽。
由于黄百韬死时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正处于国民政府势力江河日下的不利阶段。
其家人在安葬他时也许也是想选一个位置隐蔽安全、又方便后人寻找祭拜的地方作为黄百韬的长眠之地。经过实地探寻后,最终选定了玄武湖畔明代开国大将李文忠墓的后山。
李文忠墓附近环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周围还有茂密的树木遮挡。作为世人皆知的明代将军墓,此地一方面容易寻找,另一方面多数人也会觉得这是明代大将的墓地,是另一种形式的“隐蔽”。
再加上李文忠墓地后山本就人迹罕至,很少有人会留意这里的情况,黄百韬的墓也因此完好留存至今。
3.黄百韬墓,墓碑刻字“黄焕然之墓”
除了地理位置选得极为隐蔽,为了稳妥起见,黄百韬的家人为其立的墓碑上并未直接写明是黄百韬之墓,而是题写了“黄焕然之墓”几个字。“焕然”是黄百韬的字,相较于大名“黄百韬”而言,知晓他的字是“焕然”的人较少。
因此即使有人看到了明代将军墓后的“黄焕然之墓”,也很少会立即想起黄百韬。
除此以外,由于建国之前文字以及语言的使用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统一规范化,同音字、繁体字、异体字等等常会造成混淆,《毛泽东文选》的早期版本中就曾将“黄百韬”写成“黄伯韬”。
这是因为过去“百”和“伯”二字相互通用,因此黄百韬也常常被写成黄伯韬,而且“黄伯韬”的流传似乎还要更广泛些,很可能当时有人只知“黄伯韬”而不知“黄百韬”。这也成为黄百韬墓留存至今的有利条件之一。
正是由于以上罗列的各种原因,使得当时的人大多认为黄百韬的遗骸已迁葬至台湾,而他仍旧埋葬在南京蒋王庙的事实一直鲜为人知,而且家人为他的墓葬选址上颇费心思,极其隐蔽,也使得当时很少有人会发现黄百韬墓的位置。
即使有人经过此地发现了这一处墓葬,墓碑上题写的“黄焕然之墓”几个字也不会让人联想到这是黄百韬墓。直到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带着子女从美国来到南京,找到了父亲的墓碑进行祭奠,南京黄百韬墓才被世人知晓。
据景区工作人员称,黄百韬后人前来祭拜时还出资修缮了此墓。如今前来游览瞻仰李文忠将军墓的游客们,也可以一同了解黄百韬其人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