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相关推荐
-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7-8)
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要求弟子能够举一反三,当弟子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开导.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qu ...
-
论语注解,第七.八章
(河南南阳)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举一隅(2)不以三隅反(3),则不复(4)也." [注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本意是郁结于心,这里指冥思苦想却 ...
-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8
述而第七 八 子曰:"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则不复也(4)." [注释] (1)不愤不启:愤,郁结于心,心有所思而未通达.启,启示,开导. (2) ...
-
【第319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9章》孔子提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9章>孔子提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
-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 夫子说:"不到心中充满愤懑想了解却不能了解的时候不启发他,不到想表达却不能准确表达出来的时 ...
-
【第333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3章》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有何深远意义?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3章>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有何深远意义?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 ...
-
孔子提出君臣和仁,为何不像西方学者一样,提倡自由理论呢?
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是封闭型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要求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群居并固着在土地上.西方工商业之下的人们主要行为模式:交易和逐利而行.交易--只有人人平等才能订立等价契约,才会有真正的 ...
-
孔子在《论语》中教人们在生活中该怎样说话
<论语>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发言时而发言,属急躁(抢话题).轮到该说 ...
-
历史四位神童,第1位在7岁时成孔子老师,第2位突然在正史中消失
所谓神童,就是指才赋出众的儿童,在诗文.音乐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较同年龄的小朋友优越.自古以来,神童的故事就源源不断,中国历史上的神童也是层次不穷.或许是因为太聪明了,连老天爷都嫉妒他们的才华,而让他们 ...
-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孟子.墨翟.荀子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