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向并行更须“育”为上
安徽 高维公
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故事:一位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他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个故事,就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笔者突发奇想:如果“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第一种情况,分管安全的副校长见了:“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定严加训斥,这属于欺凌未遂,应全校通报,防患于未然,并责成家长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
第二种情况,分管德育的主任见了:按照现在有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故事中的两名学生所在的班级将会因为班主任管理问题而被学校扣分,进而影响到班主任学期考核绩效。
第三种情况,校长或领导见了:如果有学生看到陶老师面对“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还奖励了他四颗糖果,断章取义的放到媒体上,比如放进微信班级群,有家长会对该老师的师德问题进行质疑,甚至会被举报。学校为平息事端,该老师或被停课接受调查。
笔者的设想或许正是当下教育现象的一种客观存在。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网民在抱怨熊孩子,在指责家长,在责问老师的师德。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很不好。而反观这些情形,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军事化管理等正被教育管理者所引进,我们的学校一些教育者在所谓“规范”办学的同时不仅疏于对教育本源的敬畏,更疏于那份对人文的关怀,疏于那份对生命的责任。
古今往来,“教”不等于“育”,“教”与“育”双向并行。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显然,教育的作用,关键在于“育”,即学习者内因的作用,“育”当为上便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今天有人以为“教”“育”应该分工,教是老师的责任,育是父母的担当,学校也出现了以“教”代“育”,以“考”代“育”等现象。今重读陶老先生“四块糖果”,联系当下教育问题,教育双向并行更须“育”为上:
其一,教育者要多一点人文化关怀,少一点格式化的评价。对待学生间的问题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孩子、家长、老师理应在教育的阳光下享受温暖。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应保持冷静,平心静气。不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积极的采取换位思考、对比设喻,或谋求策略、延迟评价,从而导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自我觉醒。洞察教育发展,的确有必要反思近些年来那些以禁令替代教育、以扣分替代评价的简单做法。
其二,教育者要多一点教育问题的追问,少一点程式化管控。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都该是永远的艺术,并为之永远的追求。多一份追问,多一份真相。因此,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管理者,都理应把寻求解决教育问题、学生问题当做寻求教育艺术存在的契机,课堂上多一点学习策略思考,多一点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课后多一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多一点知行合一的体验。
笔者兹以为,加强“教”与“育”双向并行,更须“育”为上,要向陶老学习,学习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他知行合一的精神,切实改变我们不良的教风学风,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