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 |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阅读专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秀州城外①
苏舜钦
秀州城外九里有竹树小桥。予十八年前与友人解晦叔饮别于此。今过之,景物依然,而解生已亡。悲叹不足,复成小诗。
当年共醉此桥边,道旧狂歌至暮天。
得句旋题新竹上,移舟还傍乱花前。
君埋尘土骨应化,我逐风波心欲燃。
落日长号感人事,沙头②寂寞上渔船。
【注】①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因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遭罢职,闲居苏州。秀州,今嘉兴附近,古属苏州府。②沙头:即渡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忆昔时与友人赋诗郊游、狂歌醉饮的场面,表达了对解晦叔的深切思念。
B.颔联中'乱花'写出了秋天花落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C.颈联写友人尸骨已化尘土,自己也身逐风波,人生艰难,流露出内心的悲哀之意。
D.尾联'落日长号感人事'句,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诗人对人事的感慨。
2).诗中“沙头寂寞上渔船”包含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社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额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颈联前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得,后句透露出诗人只能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清苦。
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自诩,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2).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⑤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问题。
调笑令·边草
戴叔伦〔唐代〕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戍卒的命运如同边草,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年华也已渐渐老去。
B.第四、五句转到雪止天晴、明月朗照的描写,虚实结合,烘托戍卒对景难排的无尽愁怨。
C.最后三句写戍卒对月闻笳。声声胡笳在空寂的月夜分外凄切,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
D.全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深沉,语言平实质朴,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感人肺腑。
2).全词有两处叠句,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处叠句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注]先辈
大食惟寅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注]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的字。大食惟寅,阿拉伯人,生平不详。心驰八表快神游,李白《大鹏赋序》中有“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之语。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李白《草书歌行》诗有“时时只见龙蛇走”之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套曲题为《奉寄小山先辈》,作者以后学的身份寄赠曲坛的宿老张可久。
B.“独占鳌头”,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肯定张可久在曲坛上的领袖地位。
C.从这首曲子的赞颂来看,作者多次把张可久与唐代“诗仙”李白相比拟。
D.全曲气势横溢,一片至诚,文词典雅庄重,行笔流畅,是颇具才气之作。
2).阿拉伯古称大食,作者可能是位阿拉伯人,其汉文化的修养是颇为深厚的,在本曲中他是如何表达对张可久的由衷赞扬之情的呢?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也''然'两个语助词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直率热烈。
C.颈联虚实结合,'春天树''日暮云'在平淡中写出诗人的绵绵情韵。
D.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由人到诗,转换极其自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千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①嘉庆四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遗戍新韁伊犁。此诗写于途经大戈壁天山脚下之松树塘时所作。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所见,奇妙真实,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归鸟'既是起兴,也暗示地点,反衬诗人欲归而不得的怅惘。
B.颔联直抒胸臆,言诗人久客异地,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
C.尾联余音袅袅,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写'落日怅望'之情,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
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峰笋做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
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村舍是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红叶山楼”。②若耶:居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
B.颔联中用'烟霞'概括景色,写出了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的特点。
C.'催风笋作低头竹'运用拟人手法,用迎风低头之状活化出竹子的形象特点。
D.尾联中用'莫辞'一句,明确地表现出诗人的选择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
和中斋韵①(过吉②作)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③,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①中斋:即邓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北上。②吉,指吉州,文天祥的故乡。③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诸葛亮辅佐蜀汉时,功业未成,死于五丈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俘北上,路过家乡,感慨万千,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伤悼,抒发难言的隐痛。
B.局势艰危,难有依傍,'傍谁辕'以反问坐实语意,问中交织着作者的深忧和无奈。
C.诗人被俘北上,悲泪难禁,和明妃相似;但心向南方,和啼血长鸣的望帝相仿。
D.诗歌多处使用联想,触笔成文,旁及古今而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2).诗歌中的“英雄恨”包含哪些内容?“兰作行舟柳作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羌村三首(其二)①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757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B.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爷复去”的娇儿。
C.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禾黍丰收、家酿将熟而愁绪得解。
D.诗歌沉郁顿挫,于曲折层进的谋篇布局中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萧萧北风劲”在诗中的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 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莫:即“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写出作者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
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此番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
2).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慎县修路者
王安石
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
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肋力非无补,论心岂有求。
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路者盛土、捣土,忙碌了三年,才修筑成功这条四通八达的道路。
B.面对这条道路,诗人觉得惊奇:没想到这些农夫,能够为县令分忧。
C.从慎县修路这件事情,诗人概括出通力协作能帮助事业成功的哲理。
D.诗歌围绕'修路者'而展开,既有热闹的场面描写,又有深刻议论。
2).诗歌末句中“予羞”的原因是什么?对诗歌末句应作如何理解,请简要说明。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①
刘禹锡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余斐亹②,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③,松窗写紫文。
[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因父忧家居期间,其友柳宗元(字子厚)曾寄叠石砚以表慰问。②斐亹:文彩绚丽貌。③陶贞白:陶弘景,字贞白,古代书法名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砚席'点名二人之间的情谊,'离群'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友人寄砚的缘由。
B.中间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
C.尾联表面写宝砚应赠予陶贞白那样的书法名家,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
D.本诗为丁忧期间所作,有独居的寂寥之感却无浓重的忧伤之词,格调清朗、画面清丽。
2).友人寄砚以表慰问,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6.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余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英姿勃发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切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7.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中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他善用典故,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真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
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的云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作者想象遍地黄茅草的尽头是大海。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地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冷峻奇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2).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写。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有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他的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于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令人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要分析。
20.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的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对友人逝去、人事无常、孤独寂寞的悲叹;对孤身漂泊无依,前途未卜的渺茫;③ 对隐身生活的向往;④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解析:对“落花”的理解不正确。
2.答案:1).C; 2).'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旨之笔。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
解析:C项,'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错,该句主要是叙述自己晚年耽于写诗,诗作更加老成,以及常到朋友家饮酒的欢喜之情。
3.答案:1).C; 2).示例:第一问:将士们为国勇敢杀敌,都值得国家和人民赞美,都应该被铭记。
第二问:将士为国家而战,不计名利得失,具有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将士而感到光荣、自豪和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要努力学习,将来像军人样报效国家和人民。
解析:1).C项,“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逐句理解诗歌含意,从中提取出作者的观点,再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现实来得出启示。诗歌一方面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赞美。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绘像麒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还表达了诗人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虽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人绘像麒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每一个为国家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将士,都应该被国家和人民所铭记。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在学校要努力读书学习,将来像军人一样无怨无悔、不计名利得失,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答案:1).D; 2).(1))“边草”重叠,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3景,渲染了空阔荒凉的氛围,也烘托了戍卒思乡怀归的凄凉心境。(2))“明月”重叠,一方面与上句末尾“月明”二字转折呼应,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另一方面,营造了明月普照的氛围,使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3)两处叠句回环往复,反复咏唱,增强了词的音乐美。
解析:“写景细腻生动”错,本词写景运用白描手法。
5.答案:1).A; 2).①开头两句用典,是对张可久才气、文思的称赞,赞其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大手笔。②“谁出先生右?”以反问句表述在词林中无人可匹比之意,起到特别强调的作用。③“诗成”三句用典,同时也是排比,赞美张可久的曲作的艺术效果。④最后运用对仗,以张可久的名望之高,影响之大作结。⑤全篇对张可久其人其才其曲其名作了高度概括,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意。
解析:1).A.“套曲”错,应为“小令”。
2).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张可久的赞赏之情:第一、开头化用杜甫“老气横九州”和黄庭坚“老来忠义气横秋”,用“气横秋”来形容张可久的才气横溢天地。“心驰八表快神游”化用了李白《大鹏赋序》中的语句,用来赞赏他才思敏捷,无处不到。紧接着,词的第二句中用一设问句对张可久的才气作了高度评价:“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词家中谁能超出先生之上呢?只有先生乃是曲中状元。直接表达了对张可久的高度赞赏。第二、赞颂张可久作品高超的艺术效果。这里化用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这一句诗,又化用李白的《百草歌行》中的一句“时时只见龙蛇走”,再加上“才展山川秀”五字,表现了张可久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赞赏其极高的艺术造诣。第三、称誉张可久的知名度。最后两句“声传南国,名播中州”说张可久声明已传遍全国,充分说明了他的影响力,也暗含着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6.答案:1).B; 2).①对李白的思念之情;②对李白诗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③对再次相聚的期盼之情。
解析:
7.答案:1).B
2).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③品性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的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这里的“一峰白”“白凝雪”指的是白云似雪。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诗人被贬新疆,但这里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放不羁的“我”忽然到此。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因犯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性,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令人激动与陶醉。
8.答案:1).A; 2).①意象上,“微阳”“秋山”等意象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孤寂伤感之情;②炼字传神形象。“下”字写出了夕阳渐渐落下的情景,而“隐”字写出了远处景色渐渐变得暗淡的情景,“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孤寂伤感之情。
解析:“也暗示地点”错误,应是暗示时间。
9.答案:1).D; 2).(1))这首诗通过写村舍风光、山容水态、菽麦烟霞等景物及村居生活之乐,表达出诗人一种闲淡水情,(2))诗歌运用鲍庄子的典故,“低头”“卫足”,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的无奈,也流露出诗人的不甘和愤懑之情。
解析:“莫辞”一句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10.答案:1).C; 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这是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
解析:'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11.答案:1).A; 2).“英雄恨”是诗人的功业飘零之恨,被俘北上的屈辱之恨,亲人离散之恨国家破亡之恨。表现诗人复杂的心境:气节如兰的坚贞,身陷藩篱的无奈。
解析:“表达对旧友的怀念和伤悼”有误。
12.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北风呼啸,营造了凄冷的氛围;②与前两句描写的往昔在树下乘凉散步的悠闲场面形成对比;③表现出作者的痛苦焦虑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诗歌先抑后扬”错,诗歌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注”“足”二字借酒之多写愁之浓,再多的酒也只能暂且自慰。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句的意思是说:一阵强劲的北风吹来。这风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使诗人百感交集,特别是诗人如今报国无门,并为之备受煎熬。诗人面对这萧瑟之景,触景生情,各种思想和情感萦绕不绝,使诗人倍感痛苦。这里的“萧萧北风劲”中的“北风劲”也有其寓意,暗示了朝廷中的小人得志而不做正事,陷害他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
13.答案:1).C;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叹息。黄诗尾联以“俯仰之间已陈迹”则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世事瞬息万变,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颔联中白鹭的“苦”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以它的“身闲心苦”表达自己志大才高,却位卑职微的痛苦。颈联则是反用“临渊羡鱼”典故,表现了诗人自我开解,暗示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将此情推至顶点。
解析:作者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14.答案:1).D; 2).①多年来无所建树,辜负了当初的志向,面对修成康庄大道的人们,诗人觉得羞耻。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事业有成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的鞭策。
解析:
15.答案:1).C; 2).①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诗中通过对砚台的声音、形貌的描写流露出对砚台的爱赏之意。②对朋友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诗人丁忧居家,朋友此时寄砚慰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③刻苦勤仚,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出不负友人美意的决心。
解析:“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错误,此联是诗人借陶贞白练习书法的典故,写自已不会辜负友人寄来砚台的美意。
16.答案:1).C
2).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对身老乡村的感慨,不是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诗句中的情感关键词进行分析。首联和颔联,通过自己年轻和年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壮志难酬的感慨;注意“孤”“华发”等字眼。颈联,“身老桑村麦野中”表达了诗人年华逝去的迟暮之感。尾联写诗人怀念好友,“与谁同”一语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17.答案:1).A
2).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借大雪纷飞中相互依傍的鹡鸰鸟和惊风中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错,这里是正面写离别的哀痛。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景物描写的手法,二是从写景中明确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注意结合文中具体内涵来分析。颈联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进一步体现兄弟之情。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睹物兴怀。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雪”,风称作“惊风”,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对比鲜明,“脊令并影”,“脊令”,鸟名,常巢于河上,水边觅食,用于比喻兄弟。此处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18.答案:1).D
2).①首联写隐入云烟、充满瘴气的江水,诗人极目远眺,想象长满黄茅草的大地尽头应该就是大海了,暗指贬谪之地偏僻荒凉。②中间两联用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事物,曲折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含蓄表达了诗人贬谪南去途中充满忧惧的复杂心情。③尾联写虽因谗言被贬忧虑之事很多,但诗人不想虚度光阴,想在被贬谪之后有所建树。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语言冷峻奇诡”错。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语言浅显直白,而非冷峻奇诡。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寓情于景,通过“瘴江”“黄茆”来暗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难,以此来说明迁谪之地的环境恶劣;颔联通过“象迹”“蛟涎”来暗示被贬之地的荒凉落后和政治环境的险恶;颈联通过“射工”“飓母”来暗示自己迁谪后心中的担忧恐惧;尾联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年华。从思想感情上看,体现了作者虽然再遭贬官,但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的豁达。
19.答案:1).C
2).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在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见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也不知在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意:第七句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第八句写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因为杜甫当时是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所以眼前景可以实写;而黄牛峡是友人将去之地,只能是想象之景。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语句作答。首联,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颔联,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得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想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颈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意,“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20.答案:1).B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将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则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借代”错,此处应为比喻。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两首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应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自身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通过“长叹息”“孤且直”等文字,可以体会到鲍诗中流露出的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通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李诗在结尾则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