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信:《被捆缚的人》思考题读解

文学通信:《被捆缚的人》思考题读解

XX

你好!

现在我们开始用书信形式来交流文学经验,这是非常好的,甚至是我们俩人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应该值得纪念。

我们的讨论将主要针对美国教授詹姆斯·H·皮克林编的西方高校文学系中短篇小说教材《世界小说一百篇》[上中下](陈登颐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上册,)展开,更确切地说,是针对每篇作品后的思考题展开讨论(这本书好就好在这些提示性的思考题)。这是一个困难。何况,我的文学欣赏水平是那么低,这些思考题有别于我们接受的传统认知,就象书里的作家们对我一样神秘莫测,不知要费多少心血,才能咬开一个缺口。

今天,我们开始讨论本书的第一篇。这篇奥地利作家伊尔斯·艾青格[注]写的《被捆缚的人》,我看了三遍,由于它所特有的魔性,我还不得不用很多时间来思考,去想象这个女作家的形象......

我们知道,艾青格的作品很受卡夫卡影响,就好象是兄妹一样。这样,我们就必须了解卡夫卡也是奥地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未完成),以及短篇《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而《致父亲的信》叙述了一个“暴君”式的父亲形象,很有点自传色彩。卡夫卡是一个表现主义作家,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就是用夸张、象征等手法,来揭露、批判和讽刺世界(他们认为世界是灰暗、甚而荒诞的)。卡夫卡的小说影响遍布整个世界文学。

《被捆缚的人》这篇小说,主要是写一个“人”被捆缚后,从不适应到适应,又从适应到感觉自由的一个过程。作者运用夸张使其人物变形,又用象征和暗示来揭示这样几个主题思想:①艺术之所以叫艺术,就是因为它是被束缚着的,如果艺术失去了束缚,艺术就会消失,于是,我们应该说艺术实质上是一种束缚;②人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中,已经不成其为人,而是被“异化”成他者了;③人只能在束缚中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失去束缚,人的生存价值也就没有了;④无论是人,或者是艺术,或者是其它,要想既有意义,又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以上几点,不知是否说得全面、正确,请指点。这几点,我想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思考题中的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还可以作哪些其他的讽喻和象征的解释?”

我们还必要知道,现代派的作品中,很多的人物形象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说明者,特别是表现主义,他们的人物大多是一些概念,一个观念的象征。于是,我们在回答“被捆缚的人在哪方面可以比作艺术家?”这个问题时,就很容易说:被捆缚的人在蹦跳的时候,可以比作艺术家。因为他是在绳子的束缚下,所做出的一种有创造性、审美感、欣赏价值的艺术创造活动。如果他失去了戏团老板认为“出奇地优美”,观众也认为“像看到一只鸟故意留在地面上蹦来蹦去那样感到惊奇有趣”,以及他自己也认为“怪有意义”的束缚蹦跳,而是像一个自由人跳一跳那样,他永远也不会成为艺术家。

“被捆缚的人对于强加于他的限制是怎么改变态度的呢?”他是一位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人,当他还没有自觉认知到艺术是一种束缚,他反倒感觉到束缚,于是想挣脱绳子,进行反抗,而这反抗终是无效果的。但是,当他真正走进艺术,懂得了艺术需要创造性束缚时,态度完全改变了,从而感到了自由,并自觉保护这种艺术的束缚。这有一个学习、适应、发现、理解的过程。

同样,我们可以相信作品有这样的象征意义:艺术要想做到自由,就必须挣脱绳子。然而,挣脱绳子的艺术,毫无意义,是完全失败的艺术。怎样解释这个二律背反的矛盾呢?我无能为力。但有一个事实正在不断得到证明,就是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给它的“绳子”更多了,它也同时显得更加“怪有意义”了。

多少个文学艺术家企图挣脱“绳子”的束缚,但都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正如哲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人必须受法律的强制,以文明的方式行动,才能使社会存在下去。我们似乎也可认为,艺术家和艺术必须在“绳子”下,才能生存下去,显得“怪有意义”。

“被捆缚的人和社会上其他人是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改变的?为何改变?”要回答第一个小问题,非常困难。并且,我先要提一个不懂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对束缚着的艺术感到这样大的兴趣呢?似乎读者——观众也在追求一种束缚吧!

“被捆缚的人”与老板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何况他始终都在老板的保护之下。话说回来,老板之所以保护他,就是因为他只有被捆缚着,才能创造出那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乃至票房价值。后来,由于老板娘的无知行为,解除了束缚,使他们的关系破裂了,也关键在于,“被捆缚的人”失去了他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没有了票房。由此不难理解,老板与“被捆缚的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就象作家与编辑、出版商的关系),老板是第一个发现“被捆缚”艺术的人。

“被捆缚的人”与马戏团走钢索的其它演员,是一种对立竞争的关系。那些演员始终企图解开“被捆缚的人”的绳子,因为他们知道被捆缚的意义。其实,走钢索的演员同理都被某些艺术规则束缚着,为什么不被观众欣赏,只能说明他们的艺术表演被束缚消解了,缺乏新奇的“在束缚中的创新”。最后,也是由于老板娘无知下解除了“被捆缚的人”的绳子,他们才得偿所愿,甚至比预想的好得多,因为“被捆缚的人”逃跑了。

“被捆缚的人”与老板娘及其它人的关系,我想就用不着分析了。

现在解读第四思考题:“下面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在他完全处于绳索限制范围之内的时候,他是完全自由的,绳索非但不能束缚他,反而使他插上了翅膀,使他的蹦跳显得怪有意义……’”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他突然感到,只有当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时候,飞翔才是可能的——飞扑到这只野兽身上,把它摔到地上,他为失去了四肢的自由而感到欣喜,因为正是这种致命的自由使人败在野兽的爪牙下。”

我们已经知道,艺术以及人性,实质上都是被束缚的,要想挣脱绳子,那只能是一种理想。然而,我们又必须理解小说中说的话,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的被束缚,正确运用它的被束缚,就会感觉到自由,就会同样在束缚下打死狼,在束缚下追求,在束缚下成功。

“他和狼搏斗那一段阐明了什么特殊的道理?”这是第五个思考题,我以为上面第四题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要补充的是,狼在小说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狼是作为一种象征“媒介”,很巧妙地把上面说到的意思体现了出来。我在想,作者用狼和“被捆缚的人”来搏斗,是否还想表达这样一个虚无思想:既然世界万物都被捆缚,再去想挣脱“绳子”,企图得到理想中的绝对自由,是毫无意义的。你看,“被捆缚”的他不是打死了狼吗,而这只狼还是自由人毫无办法的。

第六个思考题:“老板娘为什么要割断绳索?有什么奥妙是她无法懂得的?”首先,我们必须先回答后面的小问,才能解释老板娘的所作所为。

小说中有这样几句话:“解开绳子以后,他的动作还有什么意思呢?他这个人又有什么票房价值呢?而且他解开绳子就会离开他们,他们在一起的愉快时光就要结束了。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坐在河畔他身边的石头上,而不至于引起怀疑了。她知道他只有被捆缚着,才会继续待在马戏团里,才会继续和她谈话(内容完全是关于绳子的事情)。”这一段里,似乎老板娘很清楚他的价值是需要被捆缚的,那为什么最后老板娘又要割断绳子呢?表面看,象充满了私情,实质上,老板娘始终都没有懂得“被捆缚的人”是一个艺术家,或者用象征意义说,就是始终没有弄懂何为艺术,没有真正懂得人类的自由与束缚的辨证关系。从另一方面说,老板娘始终只是把“被捆缚的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对待了。因此,老板娘割断绳子的行动,就是因为她不真正懂得艺术,而相反地,马戏团老板却懂得这是一种“被束缚的艺术”。

“这个人(被捆缚的人)为什么要逃走?”这是最后一个思考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忆这样一个道理:挣脱绳子的艺术,是完全失败的艺术,没有丝毫意义。此外,我们还知道,“被捆缚的人”是一个艺术家——是艺术,老板娘愚蠢地割断绳子,这位“天才”艺术家就失去了身份定义,艺术也遭到了毁灭,这位“被捆缚的人”的整个艺术生涯,整个的人性,都由于“绳子”被割断而失去了意义。到了如此地步,他还有什么意义和权利留在马戏团呢?

最后,补充前面看漏了的一个思考题:“艺术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束缚?”艺术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束缚着的,且不断地在束缚中适应与创造出新的美,像“被捆缚的人”一样,在束缚中不断练习,就会同样感觉到行动的自由。只有当创造性的艺术还没有适应“绳子”的时候,或者,还没有完全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或者,还没有感觉到自身就是“艺术”的时候,艺术才会感觉到一种束缚。

全部思考题答完,不知是否正确,请指教!

敬礼!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

前情参考

~~~~~~~~~~~~~~~~~~~~~~~~~~~

被捆缚的人 [经典短篇小说欣赏]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