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草书的线条力度之美

如何解读草书的线条力度之美

成忠臣

真正的书家都知道,中国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对一个书法家来说,书法造诣的高深,在于他对线条的理解把握的能力,如何运用线条传神造势以达到气韵生动境界的本领。从中可以看出驾驭线条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这个难度而成为古往今来衡量一个书法家的水准高低雅俗的规则。按传统的说法,书法中的线条是以力和技法为根本。但在很多历史专著中,对“力”的概念,说得较笼统、抽象,有的甚至玄虚,没有很明确的内容。

那么按现代要求,这个力是如何表现,实际这个力就是指指力、腕力、臂力三个方面。古人还有一种讲法说全身力,其实这个力是不存在的。可以说全身力是故弄玄虚。有人说线条讲力度,写字要有力,我说你的力用错了,写字的力度不是那种用法。书法属物质的东西,对付物质的东西要用物质的力度。可书法的线条是精神产物,对精神产物只能用精神的力量。它不是压力,一些人说线条需要力量,运动员有力量吧!你把他找来,拿一支毛笔在纸上划,肯定划出的线条没力量。因为它不是物理的力,而是精神的力。线条的力是一种“气”的力,“力透纸背”并不是指一个人手臂有多大力,有多大劲。

2001年我见启功先生写字,那时他已快九十岁的人了,但他写的字很有力量。由此可见,中国书法的线条的力度,不是物理的作用力,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力精力气力,也就是精神力量和精神气,这种力跟物理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好的线条应该是“绵里藏针”外面光华,内含坚质。压下去的力量和提起来的力量要同样大,这才是优美的线条。所以说书法线条的力度属于物理学范畴。力学所说的作用力,在书法上,来源于手指、腕和臂。他属于力学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质量、速度密切相关。线条用力的方式是,第一是笔的软硬,第二是纸的厚薄,三是墨的浓淡。对运笔当中的力,古人曾提出“万毫齐力”的讲法,是强调在书写过程中每一根毫乃至万根毫都要一块用力,“力”要通过笔触才能送到纸上,是指手指力、腕力和臂力同时配合运动。

笔的软硬,写出的字体有所不同,硬毫弹力大,软毫弹力小,笔的弹力是由笔和纸的直接接触而产生形变引起的。我们拿毛笔写字,把它按下去时,笔本身就产生反作用力。下按时,笔毫弯,上提,笔毫即恢复原来的形状。如笔是硬毫,则直<书家从起笔到收笔,假如说速度始终一样,则毫无艺术感。一个真正好的书法家在书写实践中,运笔很讲究迟和疾,有时由疾转迟,有时由迟转疾,这是一种“变速度”运笔写书只有这样变速度,才能写出书法线条的不同形态美,只有变速度才能够体现出用笔的技巧。关于书法点画得力,书论家常讲是结构的力。但这种结构的力是相互在一个字内起作用的。要“实”是“力”的表现。

点画与点画之间要有照应,是依靠它们之间的的仰承俯注,左顾右盼,这种照应也是力的表现。仰与俯之间是上下关系,左与右是偏旁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各自用力从中连贯起来。这种力有运动方向,一个是“离”一个是“向”可称为离向力。书法结构中还有一种“支撑力”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偏旁与偏旁之间的一种合力,指上下左右要衔接,衔接之间是用力来支撑的。它们之间又有一种“合力”,“合力”产生向心地力而后取得字的重点。比如毛泽东写“人民日报”的“人”字,左撇很长,右捺比一般写法要短得惊人,显得撇比捺长一半还要多。给人一种很险的感觉,好似这个“人”字站不住,立不稳。

但我们看起来并不觉得站不住,立不稳,而感觉很有力量。原因是毛泽东在写这个“人”时,处理得相当好,用支撑力用得好,短捺正支撑在长撇的支撑点下。这种方法,是一种艺术创造。正是正是这种创造性,才体现出力的美。我们不妨把长撇和短捺换下位置,就可看出问题来了。假如把短捺支撑在长撇的上端,就会显得“左腿”偏长了,如短捺支撑在长撇的下端就会感到“头部”偏右了。力是书法线条的精神世界,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内容之一。它即是书法的灵魂,也是书法的生命。力在书法线条中起主要作用,书法线条的美离不开“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