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睡眠剥夺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睡眠剥夺是研究睡眠的功能与发生机制的重要方法。睡眠剥夺模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睡眠剥夺实验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对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将几种常用的睡眠剥夺模型的方法评价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平台睡眠剥夺技术

此类方法主要是利用大鼠畏水及在水中无法进入睡眠的生活习性,通过在盛水的水槽中放置平台,让大鼠站立在平台上,因平台直径足够小(直径 6.5 cm 或更小)当大鼠进入 REM 时,因全身肌张力降低引起节律性低头触水以此来达到剥夺 REM 的目的, 此类方法简单易行无需复杂昂贵的设备,在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均能开展因而应用广泛 其主要用来剥夺大鼠的REM ,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1单平台睡眠剥夺法

此方法最早于 1964 年被应用在猫的睡眠剥夺实验中,不久以后有人将此方法应用于大鼠的睡眠剥夺实验,,方法为将一圆柱形小平台 (直径约 65 m m )放置在长 400 mm宽340 m m高160 mm的水槽中,往水槽中加水至平台露出水面约 10 mm ,将 1 只大鼠置于小平台上,大鼠可在平台上站立,可进入 NREM,当大鼠进入 REM 时全身骨骼肌张力明显降低,颈部肌张力降低引起节律性低头触水从而无法进入 REM,采用 SP 实验可引起动物的体重及胸腺重量减轻,肾上腺重量增加,血浆中肾上腺皮质酮增加,动物攻击行为增加,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等。

因 SP 是单只大鼠进行实验且在实验中大鼠的活动空间受限,故有学者认为以上的临床与实验室表现可能与大鼠的群体隔离或活动空间受限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验前群体饲养的动物当与群体隔离后也会出现攻击行为增加,血浆中 CORT 增加,免疫功能抑制等表现。大鼠活动空间受限也可引起血浆中 CORT 的水平的增加,这些结果与单平台睡眠剥夺实验中见到的类似,为克服SP 中大鼠与群体分离及活动空间受限的缺点,在 SP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1.2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M P法于1981年最先应用在大鼠睡眠剥夺实验中,在 M P中为扩展大鼠的活动空间将小平台由 SP 中的 1 个增加至 7 个,仍将1只大鼠放在小平台间进行睡眠剥夺试验,因大鼠可以在 7个小平台间自由活动,故活动范围较 SP 中有明显增大。经实验比较,在M P中反映应激增强的一些指标,如肾上腺重量增加和胸腺重量减少仍然存在,甚至在大鼠血液中 ACTH %CORT 的增加及肾上腺重量的增加较SP的更高,提示 M P较SP有更强的应激性!考虑到大鼠为群居动物,单只大鼠实验易导致与所在群体的隔离。为克服群体隔离所带来的应激反应,有学者将 M P 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1.3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

在MMPM 中将 10 只大鼠(具体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同时放在装有 14 或 15 个小平台的水槽中(长 127 cm ,宽 44 cm ,高 45 cm )进行实验,这样既避免了 SP及M P中单只大鼠与群体隔离的缺点,又保留了 M P 中活动范围增大的特点,因在实验时大鼠多是 3 只或 4 只一笼进行饲养,如 1 组实验需 10 只大鼠,则需要3笼或 4笼大鼠,考虑到来自不同笼的大鼠放在一起实验也可能造成群体的不稳定,有学者将实验方法进一步改良,将实验所需的 10 只大鼠放在同一只笼中饲养 2 周,实验时再将这些大鼠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睡眠剥夺实验,这样以克服实验时大鼠群体不稳定的缺点,从而将实验时的不确定因素减至最低! 实验研究发现在MMPM中"经采取措施保持大鼠群体稳定性及避免大鼠与群体分离后" 大鼠肾上腺重量%体重减轻量%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TH )和肾上腺皮质酮 (CO RT) 的含量均较M P中为低,提示M M PM 较 M P 具有更低的应激性,是较为理想的REM 剥夺方法。

2强迫运动睡眠剥夺法

此类睡眠剥夺方法形式多样,在脑电监护情况下可行全部的睡眠剥夺和选择性的睡眠剥夺。其共同特点是通过动力装置迫使大鼠不停地运动,从而达到睡眠剥夺的目的。此类方法的优点是睡眠剥夺效果明显,睡眠剥夺的时间及强度易于掌握,重复性好,无须实验人员随时观察实验情况,减轻了实验人员工作强度。缺点是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可能干扰睡眠剥夺的实验结果,现选取其中两种有代表意义的方法介绍如下

2.1水平转盘睡眠剥夺法

此方法应用广泛,于 1983 年最先应用在睡眠剥夺实验中,实验装置由一个电脑控制台、一个水平转盘及两个开放的长方形有机玻璃缸组成,转盘直径为 46 cm,在电脑控制下可以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随机水平转动! 两只有机玻璃缸的尺寸均为长60 cm ,宽20.5 cm,高 60 cm 。在距离缸底 5 cm 处的缸侧壁开有一条缝隙,使转盘的一半能分别从缝隙伸入两只玻璃缸中并能随意转动。缸底留置水约 2 cm 深,转盘离水面约3 cm 实验前1周将睡眠剥夺大鼠头颈部植入微电极" 并将微电极与电脑控制台相连,将大鼠放在转盘上适应环境1周,每天约1 h让大鼠习惯在转盘上活动,进水,进食等。实验时将实验组的大鼠及对照组的大鼠分别置于两只缸中的转盘上,当电脑通过微电极监测到实验组大鼠进入慢波或快波睡眠的脑电信号后,立即发出指令使转盘转动 6 s(6 s内转动 1/3 圈),当大鼠被转到玻璃缸壁时,因被玻璃缸壁挡住而可能掉入水中,每次在实验组睡眠剥夺大鼠进入睡眠时转盘即转动 6 s,方向随机,转盘转动时两只大鼠均被动地随着转盘移动。此方法一次只剥夺一只大鼠睡眠,当实验组的睡眠剥夺大鼠在活动、进水、进食时转盘并不转动而此时对照组的大鼠则可趁机睡觉以弥补被剥夺的睡眠。此方法中睡眠剥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条件极其相似,因而可减少因实验条件不同而所致的应激反应。

2.2旋转圆筒睡眠剥夺法

此方法于 1979 年最先应用于睡眠剥夺实验中,设备主要由一柱形圆筒及一小型慢速马达构成。圆筒直径 30 cm,高 30 cm 。圆筒底由 PVC (聚氯乙烯)构成,侧壁由直径为 10.4 m m 的 PVC 杆围成。杆长度 30 cm,杆之间间隔 15.5 m m,圆筒与小型马达相连。马达转速为每 45 s转 1 圈(也有学者应用每 m in 转 1 圈)。至少在实验前 2 d每天将大鼠放入圆筒中适应环境 1 次,适应时间不少于 3 h。实验时将马达按 45 s每1 圈进行匀速转动,通过圆筒的转动带动大鼠不停运动而达到睡眠剥夺的目的。此类方法简单易行,睡眠剥夺效果明显。缺点是长时间不停运动可引起机体的运动后应激反应及身体疲劳,可能干扰睡眠剥夺实验结果! 此类方法发展出多种变化,有实验者在进行新生大鼠睡眠剥夺时将筒旋转速调节至 2~3 r/m in后期逐渐增加至 6~7 r/m in。

3轻柔刺激法

此方法在短期的睡眠剥夺实验中应用较多,当实验人员通过观察大鼠行为或通过脑电波监护观察到大鼠进入睡眠时,通过轻轻拍打大鼠笼子或应用声音、光线的刺激促使大鼠保持清醒,必要时还可用纸卷、铅笔或用手直接触摸大鼠使大鼠无法进入睡眠。注意不能将大鼠移出笼外!此方法简单易行,在脑电监护情况下可进行 TSD 或 SSD 实验,在无脑电监护时需要实验人员在旁不间断观察大鼠行为,故较适合行短时间的睡眠剥夺实验。

4药物睡眠剥夺法

定时给大鼠注射药物, 此类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仪器。缺点是大鼠存在个体差异, 睡眠剥夺的效果及程度及不易掌握。多用在研究某些特殊药物药理作用的实验中。

5. 剥夺杆睡眠剥夺法

在标准实验室笼中采用间隙性的剥夺杆扫描进行触觉刺激来干扰自由行为的小鼠。该方法防止了人类接触和干预对睡眠剥夺的影响,并且在整个睡眠剥夺过程期间最小化身体活动。此外,该程序准确且可预测。实验室动物从小都是在饲养笼中长大,基于实验室饲养笼使得动物能够保持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了一种相对无压力的方法来诱导动物睡眠剥夺模型,从而避免了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对睡眠剥夺的影响。此外,基于饲养笼式的睡眠剥夺仪易于组装和清洗,设计更加地人性化。

(0)

相关推荐

  • 动物行为实验方法专题:主动回避与被动回避实验

    回避实验是利用动物的好暗避光(明暗穿梭).对厌恶刺激(如足电击)的恐惧和记忆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实验者(而不是对动物)而言,回避实验在技术上与暗示关联条件恐惧相类似.所用的刺激为温和的足电击,发生的反 ...

  • 探讨小动物肢体协调性的圆筒试验及水平楼梯实验的测试方法

    一.圆筒实验方法(Rearing Cylinder) 圆筒试验是针对于不对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工具.主要研究啮齿类动物在贴壁站立的过程中肢体不对称使用的情况.本试验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模型,如帕金森 ...

  • 浅析大小鼠肢体运动障碍的行为学评估方法

    动物肢体运动行为相关实验介绍 近几年来,关于动物肢体运动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帕金森.脑损伤及脊髓损伤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骨骼肌松弛.运动康复训练等等,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各大体育学院.三甲医院的骨科. ...

  • 用吹风机打造“反重力乒乓球”

    水会往低处流,物体会由高处往低处坠落,这是小朋友们知道的生活常识.但是在今天的实验中,乒乓球居然可以"反重力",从低处飞到高处.这是怎么办到的?快和爆爆一起动手做实验吧! 材料 塑 ...

  • 动物行为实验方法硬核总结:大小鼠跳台实验

    一.实验原理 在一个开阔的空间,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边缘与角落里活动.在方形空间中心设置一个高的平台,底部铺以铜栅,铜栅通电.当把动物放在平台上时,它几乎立即跳下平台,并向四周进行探索.如果动物跳下平台 ...

  • 风湿/类风湿类疾病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病因与病理一直是医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建立起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报道较多的是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混合注射所致的关节炎模型(CIA)及弗氏完全 ...

  • 主动脉狭窄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一)常用的制模方法 1.腹主动脉缩窄  在实验动物左右肾动脉上方(约0.5cm或根据需要)小心分离腹主动脉,将7号针头(直径约0.3mm)(或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直径针头)穿线后平行放置于分离后的腹主动 ...

  • 慢性应激性抑郁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造模机制] 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的电击,刺夺食水.冷水浸袍,反转昼夜节律等应激刺激,造成孤养动物处于抑郁状态,复制抑郁症模型. [造模方法] 1.动物及分组 选用 Wistar 成年雄性健康 ...

  • 大鼠胃炎模型造模方法

    [造模机制]以15%氯化钠配制的60%乙醇可以模拟高盐和乙醇对胃的刺激作用,并在用前加热至55℃可模拟高温食物对胃的刺激作用:脱氧胆酸钠可以模拟十二指肠液(内含胆汁)反流对胃的刺激作用. [造模方法] ...

  • 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法

     肺纤维化的病理特点为肺部炎症引起肺泡反复持续性损伤及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修复和过度沉积.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预后极差.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相应的有效治疗手段,患者病死 ...

  • 大小鼠慢性阻塞性肺模型造模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渐进性疾病,使呼吸困难,其特征是从慢性炎症到组织蛋白降解的病理状态.使用COPD动物模型是不可避免的.动物模型提高了我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生理.病理生理和治疗的基本机制 ...

  • 股动脉血管炎模型造模方法

    (1)复制方法  体重为280-320g雄性Wistar大鼠,按35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3%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分离右股动脉,并用动脉夹于股动脉中段阻断血液.然后注入月桂酸,注入的总 ...

  • 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造模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脑底或脑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引起.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为常见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模 ...

  • 小鼠哮喘模型造模方法

    致敏:小鼠在清洁级实验动物房适应性饲养1周,于造模第1天.第8天经腹腔无菌注射抗原液0.2 ml   激发:第14天,每日上午8-10时将小鼠置于自制密闭雾化箱中,给予含10mg/ml卵清蛋白溶液超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