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幼儿科学教育
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作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但是最根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了。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再到本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突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早已形成“惯性停滞”。
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有问题不愿意说出来,二是提不出问题。反观后一种情况,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儿童时期对他们的科学引领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儿童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关键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从他们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发生转变,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比如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探究科学领域的学习,如果把这几种途径改为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以牺牲幼儿的兴趣为代价来求得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那么幼儿科学教育就毫无意义了。学生们逐渐不会提问题,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儿童和科学家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如果每一个学段都能支持学生的探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好奇好问好探究伴随他们学习,那么就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一代人。
儿童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就是儿童的科学探究。探究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许多问题,如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小草为什么是绿的?西瓜虫长了几条腿?教师和家长要珍视孩子们的提问,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支持他们探究。有问题才有探究,所以能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家长和教师要做“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珍视儿童生活的独特价值,把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化成儿童科学知识和经验,让儿童发现世界的神奇,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让科学成为其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家长和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环境支持幼儿探究,摒弃唯成绩论的思想,鼓励幼儿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有意义的运用学习相关的方法,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做记录,就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幼儿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外,也要充分利用科学发现室的材料推动孩子们的探究。科学发现室是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标配,目前很多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处在闲置状态,更多是借助“上级检查”“家长展示”等活动刷一下存在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如何让“高大上”的科学发现室变得更适宜幼儿?注意操作材料的选择,加大低结构操作材料的投放,最大限度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可能性。还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很多幼儿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谈不上对幼儿的引领。
2017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上出现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科学》。根据教育部印发并要求执行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体现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许经过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教育,“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