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一故事 | 静安区学校红色建筑掠影(七)

新闻速递

输入标题

七一中学崇德女中旧址

位于陕西北路461号的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5年的崇德女校。抗战爆发后,面对山河破碎的艰难危局,时任校长徐松石高扬“教育救国”的旗帜,飞赴美国向校友,以及国内社会各界人士募捐,经艰苦努力筹得巨款,从而在西摩路(现陕西北路)购置了一块土地,聘请具有西方建筑理念的建筑师设计校舍,继续办学。

崇德女中风貌还原

现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校园内朱瓦红墙的洋房方圆楼,就是当年崇德女中的校舍。主楼内所有的门窗、壁橱均为木质,雕有人物、花卉等图案;门窗上的玻璃都是从法国进口的优质彩色小块玻璃,在阳光映照下放射出绚烂的光芒。3个阳台由造型典雅的栏杆拱卫着,外墙墙面则有沟缝形成长方型条块状,墙上每扇窗户下绘有雕刻图案,整齐的白色水泥条线成为大楼的分层装饰,体现出西方人缜密与浪漫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主楼内的大礼堂由4根粗壮的罗马柱所支撑,显得庄重肃穆。

崇德女中校舍——知行楼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教学楼——勤学楼

崇德女中校舍——方圆楼外观

崇德女中校舍——方圆楼内景

崇德女校早期学生多来自中产以上家庭。永安公司的郭家女孩、著名影星阮玲玉等都曾在此校读书。她们身着月白色的布褂,及膝的黑裙,长统的麻纱袜子,在当时的上海滩名噪一时。学校一直沿袭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氛围。除了开设各种现代课程外,学校经常邀请社会贤达和宗教界名流来小白宫大礼堂为全校师生开讲座,诸如复旦名教授林汉达,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田汉、许广平等等,这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有裨益。有报纸特地采写《弄堂里飞出金凤凰》的文章,描写这里女学生的生活。

崇德女中校友阮玲玉

育才中学育才公学旧址

1912年育才书社正式改归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办理,走上了近三十年的公学办学历程。育才公学立足于沪上的实际人才需求,模仿英国公学的办学模式,凭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了大量中、英文翻译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储备了力量,亦为日后育才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才公学在江浙地区,以至全国都享有良好的声誉,成为实至名归的海上名校。

育才公学(1912年)

育才公学的教室被辟为医用

物理实验室

外国教师在物理实验室中

194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立育才中学”。1950年,学校迎来一位结缘近半个世纪的校长——段力佩先生。段校长先后提出了育才十六字教改经验(“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方法和“三自”育人目标(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使育才成为引领中小学教改的一面旗帜。

山海关路455号校舍主楼

山海关路455号校舍艺术室

山海关路455号校舍礼堂及阴雨操场

1999年,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于育才中学原址(山海关路445号)正式挂牌。在新时期,育才初级中学继续传承和发展段力佩校长的教育思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的发展。

1947年育才高中、初中毕业生留影

1947年育才全体教职员合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