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彭拥军:因为秦腔

因为秦腔

文/彭拥军

母亲喜欢秦腔,不论听、看秦腔,都觉得是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听流行歌、追剧、上网打游戏一样痴迷。

如今67岁的母亲,现在已经是头发花白了。听她讲,儿时,年轻时,她在老家农村,而那时,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更是贫瘠,除了地里劳动,而那时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秦风秦韵的秦腔!跟着大人看秦腔戏就是母亲唯一的精神生活。那时的田间地头、村里的红白喜事、镇上的逢集过会,队过会,那一声声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的秦腔《三滴血》《周仁回府》……,伴随着母亲走过了儿时,走过了青葱岁月。秦腔究竟源于何时?走打开百度一搜,才知道她历史悠久。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变,各种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应运而生,但母亲的爱好一直没丟。于是,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等栏目,周几几点播出,母亲牢记在心,就跟我们儿时盼望看动画片一样。每当看时母亲总是聚精会神,还跟着学了不少唱段,父亲也是戏迷,还经常在业余时间抄写唱词。拉开父亲放资料的抽屉,一摞摞秦腔唱词,像学生作业一样,抄写的工工整整。我只知道在小学执教的伯父喜欢秦腔,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看伯父站在耱地时,双脚分开站在耱条上,一手执鞭一手抓着缰绳,吼一曲酣畅淋漓的秦腔,听得周围人如痴如醉,纷纷叫好!而我从来没听父亲唱过,后来母亲说有次父亲下班回家,给她说自己随意唱了几句,不想被团里的工会主席听到了,还夸他唱得好。母亲听了很高兴。听母亲说,父亲闲暇时,经常在家里给她讲述秦腔的故事梗概,这无疑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候。而电视是定时播出,满足不了随时想听戏的母亲,而这时,VCD的出现了,可以随时反复看,于是,我给母亲买了好多名家名段的秦腔光盘,陪着母亲度过了那段岁月。而VCD得电视配合,长年累月的一日三餐做饭的事情,母亲是离不开厨房的,如何解决边做饭边听戏呢?能装大量歌曲的内存卡、优盘的低音炮和带屏幕的唱戏机出现了,而这又能方便携带,于是,这些不断更新的电子设备,给母亲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愉悦。

随着社会变迁,看真人唱大戏已经很难了,除非红白喜事有些顾事的唱几段,母亲也就隔三差五甚至几个月才能看一回。于是我就想,哪天能让母亲现场视听一次真正的演员戏瘾,恰好,我通过同学李红梅办的晚会,认识了大院一位朋友史小涛的闺女史明月。于是,我联系了明月的母亲陈丽,想叫她闺女给我母亲演唱一段。陈丽是个豪爽干练的母亲,一口答应了!我一看,激动得不得了!于是约好了周末下午5、6点去。到了时间,我推着母亲去了她们的门店。陈丽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她开着一个农药化肥的店面,业务能力非常强,学习不断,每天还在网上给果农们做技术指导的直播。而她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孩子的进步很快。我带母亲去了后,她和孩子都很热情,给我们搬凳子倒茶,让我们倍觉亲切和感动!于是,在陈丽的安排下,史明月给母亲唱了几段,让母亲美美地过了一下戏瘾。

孩子先唱了母亲常听也最爱听的眉户《梁秋燕》,唱完后,我和母亲给孩子热烈鼓掌!说实话,明月的吐字清晰,唱腔优美,嗓音清脆响亮透彻,一开口便提起了我们的精神!3分40秒的演唱,那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无不留露出科班专业训练的痕迹,特别是那对会说话的眼睛,忽闪忽闪的传达着角色的内心喜悦和激动,脸上的喜相,更是让人精神抖擞,不由得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母亲听了多年《梁秋燕》,我也在儿时听过无数次,所以对唱词相当熟悉,能听出来孩子唱得真是好极了!唱完这个,母亲叫孩子赶紧喝点水,说唱戏很累人的。母亲的疼爱体贴让陈丽和孩子都很感动。

休息片刻,孩子又给我们演唱了《三堂会审》。8分零4秒的唱段,孩子一气呵成!让我们无不佩服她的唱功过硬!听了唱词不懂故事情节,那是听热闹。要是知道了故事情节,才能更好理解唱词和人物关系。回来后我查询了资料,才知道三堂会审说的是三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同时、同地同场合审理同一件案件。按照今天的部门就是公安、检察、法院。一般为重大案件,或涉及敏感部分,如皇室内部案件。

也明白了《三堂会审》的同名剧目,越剧叫《三司会审》反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古代刑审,而这要从我国古代审判、监察制度谈起。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内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制约系统,即对官僚机构和官吏的监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皇帝之下设置三个最重要的官职,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官僚政治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严密的三院制,其监察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御史参与司法审判,重大案件皇帝“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延续到明清,人称“三堂会审”。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凡“三法司”参与审判的称“三司会审”,习称“三堂会审”。

《三堂会审》节选自越剧传统剧《玉堂春》。越剧《玉堂春》是戚派代表剧之一,《三堂会审》亦是戚派花旦选段中的名家名段。

《玉堂春》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由红枫、孙旭、傅骏、金风、李卓云等集体编导,刘如曾编曲,合作越剧团出演。开始演出时受当时思潮影响,认为王金龙是做了官的统治阶级,苏三是苦难妓女,阶级不能调和,戏演到《三堂会审》结束,不让两人团圆。后来才到“监会团圆”结束。

故事讲述的是:南京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因金尽被偷,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资助,使王金龙得回南京。后王八鸨儿和山西富商沈延林以假信哄骗苏三:“王公子得中皇榜第一名”,私下将苏三卖给沈延林为妾。

沈延林妻皮氏“大娘”与赵监生私通,用药面毒死沈延林,反诬告苏三。洪洞县官受贿一千两,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王金龙、苏三团聚。

孩子问下来唱什么呢?母亲又说,先喝点水,嗓子要经常保护的,于是孩子喝了几口,问母亲还想听什么?母亲说,看你哪个拿手,就唱哪个。陈丽说,你就唱那个“扔扔扔……”,她可能不知道名字。孩子说,那个还不老练,看来孩子对自己奉献给观众的作品要求蛮高。我说没事,全当你练习。于是在我们的鼓励下,她开始了第三个5分50秒的唱段:《五更鸟》

听陈丽讲,孩子是得到了把这个唱段唱红了的秦腔名家李梅的亲手指教的,难怪唱得口齿伶俐、有大师的痕迹!

最后一个唱的是我点的《花亭相会》,这也是母亲最喜欢的几个秦腔唱段之一,这个唱段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花亭相会》又名《珍珠记》,中国明代传奇作品。作者佚名。又称《高文举珍珠记》、《珍珠米记》、《米记》。写书生高文举无力偿官债,富翁王百万代为缴纳,并以女儿王金真妻之。文举后中状元,温丞相逼赘为婿。金真进京寻夫,被温氏剪发剥鞋,在相府浇花扫地,幸得老仆帮助,与文举相会。文举不敢挺身抗争,乃使金真越墙赴开封府告状,包拯审明,王、温两女共事文举。一夫二妻之俗套结果,损害了作品的悲剧力量。清以后各种地方戏均有改编本,盛演不衰。

而这个4分09秒的唱段是需要配合的,明月孩子唱的是梅英的角色,而缺一个高文举,于是,就用手机里的伴奏,而这个配合必须默契,才能让人叫好。然而没想到明月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不禁让我和母亲暗暗叫绝!唱毕,我和母亲再次热烈鼓掌!我问母亲怎样?母亲连连赞叹孩子唱得真好!记性那么美!那么多唱词,孩子都能记下!她勉励孩子说,好好唱,十几多年前,自己母亲去世后过三年时,为答谢乡亲们当初对她母亲的照顾,,请了孙存蝶等几个名家演唱,每人一个来小时就一万元,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不断喝彩!告诉孩子说,你若唱好了,一样出彩!孩子听了很高兴!连连答应一定一定!临走前,我邀请孩子和我母亲合影留念,孩子欣然答应,而平常不爱照相的母亲,那天却非常乐意,并且,照的效果也是极好的!看到母亲灿烂的笑容,我心里也非常的高兴!

为了能让这精彩的片段永久保留,征得孩子同意,我把全部唱段录制下来,为让母亲任何时候想听就听,回到家,我把录制的视频给母亲转发给她的智能手机上。然而智能机只能转发五分钟以内的视频,于是我把发不过去的两段在我QQ里永久保存。以备她想听就给她调出来。

后来听了几天,母亲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我又给母亲下载了快手平台,教母亲学会了点击进入,听取更多的名家和民间秦腔爱好者的视频。这下,母亲又一次用最先进的最流行的方式享受着她的爱好!

愿小明月继续努力学习,传承名家名段、提高演唱功夫,将来也成为名家!愿母亲身心健康、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愿秦腔有像史明月一样,有更多更多的爱好者、演唱者,让这个剧种后继有人!愿这秦风秦韵的三秦瑰宝秦腔经久不衰,唱响全国、全球……

作     者     简     介

彭拥军,笔名,信天游,男,1972年8月生,陕西澄城人。现任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焊工实习指导教师,焊工技师。大荔县文昌书画院会员、大荔县诗词协会会员。酷爱诗词书法、对联朗诵、写作收藏,喜爱唱歌跳舞、编写小品剧本并导演。爱好文物,逢博物馆必看。钟爱优美文字,享受读书时光,常怀感恩之心,喜用歌声音传递内心情感,善用文字表达喜怒哀乐,爱用手机镜头记录生活的精彩瞬间!作品曾在同州网、《大荔诗词》、《陕西农垦》、陕西技工教育网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