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李小平《母亲的针线笸箩》
母亲的针线笸箩
◎李小平
又是晴好的周末,该给父亲理发了。准备好理发的家什,直奔镇南父母的小院。
见到我来,父母很高兴,很快给父亲理好了,寒暄了一阵,我有事忙,正要离开,母亲叫住我,递给我一个她用了多年的针线笸箩。
母亲的针线笸箩,直径尺余、半尺见深,大小跟洗脸盆差不多,用藤条编织而成,长久的使用,好似给它上了一层包浆,把笸箩打扮得油光发亮,给人一种质感和美感。
曾经,那针线笸箩一直是母亲的百宝箱、杂货铺,里面装的都是些针头线脑,有大大小小的针、五颜六色的线、鞋楦儿、拧车儿、锥子、剪子、顶针、各样钮扣、皮尺、粉笔头、松紧带、小布头儿等等。针线笸箩里还放着一个大红布包,不知是年代久远颜色掉了还是本来是那种色彩,红得一点不艳,这个布包的一个角上系着一个红绳子,绳子一头结着一个大大的铜钱,包里是一本书里夹着各种用纸剪好的鞋样子,从货郎那里换回来的各种颜色的丝线,每一种颜色的丝线隔页夹着,把本来就很厚的书撑得鼓鼓的。母亲把各种颜色的布叠放得整整齐齐,里面还放几张粮票或布证,我们不认识。母亲的包法很简单,把其他三个角包好,留绳子的一角放在最后包,然后用绳子把整个包缠一圈把铜钱别在绳子下面就好了。
那个年代,经济比较窘迫,生活相当艰难,家里孩子大人的许多衣物都要拿布证到供销社扯几尺布自己缝制。缝衣服、纳鞋底、打补丁……大大小小的针线活儿不计其数,针线笸箩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物件,在我的印象里,左邻右舍、婶子大娘,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像母亲这样的针线笸箩,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主妇,缝缝补补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没有活计的时候,针线笸箩里就变成了花花绿绿的世界。只要有空,母亲就坐在炕上缝缝补补。有时候太忙了还会在夜间坐在炕角上就着煤油灯一针赶一针的缝,纳鞋底、绱鞋子,兄妹中数我最贪玩,费鞋子、费裤子,母亲就经常给我缝缝补补,从没有一句怨言,为的是让她的孩子穿的体面。母亲有时帮别人做衣服,一些彩线和布头就是帮人做活时的下脚料。做这些活,母亲从来不收一分钱。
母亲把一些小布头拼凑起来,还给我们做花书包,给妹妹用细布条绾蝴蝶结,还给妹妹缝沙包,让一起的小伙伴很羡慕……
后来,我们相继成家,给父母买的衣服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破旧的衣服也舍不得扔,母亲还是要洗干净,总是要缝缝补补地,然后他们再穿上好一阵子。不过,针线笸箩里的“原料”越来越少了。
今天,母亲突然把她心爱的针线笸箩送给我,很显然,她不是让我们过以前的紧日子,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勤俭持家,把这个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她的良苦用心,我想我猜对了。
拿着母亲交给的针线笸箩,顿生感慨,如歌岁月里,生活就像针线笸箩,“慢处收拾紧处用”,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积累,小针线也可做“大文章”,弥补缺憾,缝制精彩;人生就像针线,针脚落处,只有诗意而脚踏实地的走过,前面就一定是一片完美绚烂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