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徐州人过伏羊节,枣庄人抱着大碗,拿着烧饼,嘿嘿地笑了!
今年一入伏,徐州彭祖园就举行了第十八届伏羊节。
烹饪大师们统一着白色工作服,整齐列队,行叩拜大礼,声势那叫一个浩大肃穆。
不就是喝羊汤么,还搞得这么大阵仗。
当然,生活需要仪式感。
徐州的伏羊节,代表着一种信仰。
一种对美食的信仰,一种对自然的信仰,一种对天人合一的信仰。
《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
人们相信,通过这种食补可以采自然精华,合天地运转,让身心修养臻于完美。
喝伏羊,并非徐州人的专利,乃淮海地区土著人的共有爱好。
除了徐州,枣庄人对伏羊的钟爱就非同一般。
酷夏入伏后,淮海地区正赶上雨季到来。
暴雨滋润、烈日炙烤,有力激发着大自然哺育万物的内在机能。
沟沟壑壑、丘丘岭岭,各种野草、灌木、荆棘疯狂地生长。
山羊,这些温顺的生灵,纵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食。
它们急促而自在地咀嚼着各种鲜嫩的枝叶、藤蔓,调皮地跃过田梗,趟进溪流,践踏着清澈冰凉,咩咩地欢闹腾跃。
牧羊人坦鼓露着黝黑的皮肤,戴着一顶斗笠,在旷野里悠然地打发着时光。
生物界的轮回,就在日落月升、细细反刍中循环起来。
伏天吃羊,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火辣辣的日头,清爽爽的羊肉,汗津津的豪情,在三伏天里构织出一幅舌尖上的喧嚣,把酷热打消得一干二净。
在草植丰茂的夏季,羊肉这种温热御寒的食材,反倒更加酣畅淋漓地充盈着鲜美的味道。
任何一种美食,都需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饭店酒店把这种完美结合给消解了不少。
其实,吃正宗的伏羊,是决不可进饭店的。
入伏后农活减少,人们看着庄稼纵情生长,期待着雨顺风调。
关系要好的三五户人家,便串门开始谋划着凑份子吃伏羊。
几家人凑钱买只体健力壮的青山羊,到村后的小树林里井然有序地忙活开来。
男人们一边宰杀切割,一边垒灶架锅,女人们拣柴生火,打水清洗。
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河里摸蟹捉虾。
恍然间,倒退五六千年,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这样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
现代人喜欢标榜自己多么幸福,喜欢歌颂当下的盛世,或许有点自我多情,有点自高自大。
我们的祖先于荒蛮中开恳耕耘、播种收获,他们积极探索发掘生活中的乐趣,生命中的真谛,难道就比今人过得悲惨吗?
镜头拉回到现实,锅灶内枣树、槐树、石榴树枝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通红的火苗转化成能量,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忱。
从早晨忙碌到中午,一大铁锅连肉带骨的羊汤沸腾起来,香气溢满整个村庄。
羊血、羊肚、羊脸是男人们的专利,炒炒拌拌就是几个下酒的好菜,女人们则锅碗瓢勺地舀着浓汤,洒点香菜、葱花,滴上几滴上香油,赶紧盛到碗里给那群眼巴巴盯着、口水已流到脚面的孩子们。
一人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撕上一块烧饼或煎饼泡在碗里,油腻浓香的肉汤渗透到筋道的面饼之中,荤素调合浸润,迎合着每个人的味蕾。
巍巍青山,溪水飞溅,虫鸟欢鸣……
枣庄人吃伏羊,没有什么仪式,只是用最简单朴素的行为方式,向祖先致敬,向自然拜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故乡愈来愈远。
只有那植入基因、透彻骨髓的味道,还时常想起,永远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