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今天讲七下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一首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我还没讲,学生就读得非常流利。一问才知道他们之前学过。好吧,那就让你讲讲诗意吧,结果很多学生对“古人”、“来者”解释不清,这并不令人满意。
先看原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看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授麟台正字。后又升为右拾遗。万岁通天初年(696)随武攸宜东征契丹,途中登幽州台作了此诗。在军事上陈子昂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反被降职。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为县令段简所害。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朝廷重视农业生产,“除天下之贪吏”,不要滥施刑罚。在文学方面,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初唐的浮艳诗风。他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与东方左吏虬修竹篇序》)他的诗,风格朴质,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看我赏析。
题目中的“幽州台”,也叫“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而设的高台。据说上置千金,因而乐毅等至。燕昭王用人不疑,放手让乐毅去打仗,取得连破齐国70城的大好战果。
首句“前不见古人”,关键是对“古人”的理解。有人说是“古代圣贤”,这个就有点开玩笑了。在陈子昂之前的就没有古代圣贤吗?孔子不是吗?孙子不是吗?燕昭王、乐毅不是吗?显然应该是!陈子昂还不至于狂妄到否定一切古代伟人的地步。
同样,对于次句“后不见来者”中的“来者”,陈子昂也不会那么没有信心,说以后就不会再出现圣贤之人。
我对“古人”、“来者”的理解有三层。
第一层,要理解成“像我这样冰雪聪明的人”。那么前两句就变成骄傲的宣布:在我之前,找不到像我这样聪明的人,在我之后也找不到。据说,陈子昂曾携文入都,可惜无人赏识,于是花高价购得一琴,并扬言某日将一展琴艺。届时,观者如堵,陈却将琴摔烂于地,说他的文章要好于他的琴艺,把他的文章人手一份派送了出去。于是名声大噪。陈子昂生于蜀地,蜀人都有一种奇崛之气。像三星堆出土的面具,眼睛都非常突出,这是见解深远、看问题别有见地的象征。陈子昂当然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我没有孔子圣贤,但我有孙子的谋略;我没有孙子的谋略,但我有孔子的圣贤。我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我是不世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一种唯我独尊、高处不胜寒的自信和孤独。
第二层,要理解成“赏识我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往前,我只听说却并没看到那么真心诚意赏识乐毅的燕昭王;往后,也不会出现像燕昭王赏识乐毅那样赏识我的人。这一层明白地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情感。一个人要先有才才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平庸之辈,引车卖浆者流断不会有“不遇”之感。联系在武攸宜帐下,作为参谋,陈子昂多次献计却多次遭拒,终致己军一触即溃的事实,陈子昂这种有才却无处施展,庸才主帅处处为难的愤懑便如决堤黄河一泻千里!
第三层,要理解成“用人不疑的机缘”。己有才,也有人赏识,但是却不像燕昭王那样,即使有人告黑状,依然相信乐毅,依然对乐毅委以重任,所以才取得那么大的战功。
人生在世,要想建功立业,一要有才,二要有人赏识,三要有机缘。三项俱有,何其难得!
再把自己功名不成放在悠久的历史背景中,浩大的天地宇宙间,那种欲哭无泪欲告无门的苦楚便“怆然而涕下”了。